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3.15反洗钱小课堂|以案说险之识破洗钱套路,强化风险意识

洗钱活动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是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大多数人都以为洗钱案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但随着不法分子洗钱套路不断迭代升级,有些人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卷入其中。国小通结合真实案例,助您识破骗局,护好“钱袋子”!

案例一:奶茶代购、蛋糕夹层 —— 小微生意的 “现金搬运术”

在福建某三线城市,奶茶店老板李某某的微信群里常年活跃着一群 “神秘客户”。他们下单时从不进店,只要求将现金藏在奶茶杯底或外卖袋夹层,配送到指定地点。“一单跑腿费给 500 元,比卖奶茶赚得多。” 李某某曾以为这是 “灰色擦边球”,直到她的账户因 “异常资金流水” 被冻结。从犯罪手法来看,这些 “神秘客户” 很可能是利用李某某的奶茶店作为洗钱的渠道。他们通过这种看似日常消费交易的方式,将非法所得混入正常的商业资金流中。这种手法较为隐蔽,利用了人们对日常小额商业交易监管相对宽松的心理,企图蒙混过关。

国小通安全提示小指南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公众不应被高额利益诱惑冲昏头脑。案例中李某某因 500 元一单的高额跑腿费,忽视了交易行为的异常性。在生活中,面对超出常理的获利机会,如高额回报的投资、轻松赚取外快的方式等,一定要保持冷静,深入思考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不能仅仅因为利益诱人就盲目参与。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与账户安全:李某某的账户因异常资金流水被冻结,给自己的经营和生活带来不便。公众要妥善保管个人金融账户信息,不随意出租、出借账户给他人使用。同时,要关注自己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定期查看交易明细,一旦发现异常交易,及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报告,维护自身账户安全和合法权益。

案例二:话费慢充 —— 用 “折扣” 洗白黑金

诈骗分子在二手平台、朋友圈发布 “7 - 8 折话费慢充” 广告,声称 “72 小时到账即可享受低价”。实则是用其他受害人的被骗资金为用户充值,形成资金错配。例如,某用户支付 180 元购买 200 元话费,三天后到账资金实为另一名受害人被诈骗的赃款。当用户量增速放缓时,平台直接卷款跑路。

国小通安全提示小指南

核实交易渠道与商家资质:公众在二手平台或朋友圈进行交易时,不能仅仅因为是熟人分享或平台有一定流量就轻信。要核实发布广告的商家是否具备正规资质,查看平台对其的认证信息。对于二手平台,要利用平台的交易保障机制,避免私下交易。如果是朋友圈,要谨慎判断发布者的信誉和可靠性,不能盲目跟风购买。

关注资金来源与去向:公众在涉及资金交易时,要有意识地关注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对于话费充值这类交易,若发现充值方式异常,如不是直接向运营商或官方认可的充值渠道支付,就要提高警惕。案例中用赃款充值的方式,一旦东窗事发,用户可能面临充值被追回、个人信息泄露甚至卷入法律纠纷等风险。

案例三:跑分兼职 —— 人人可做的 “资金搬运工”

“零风险日结工资,只需收款转账就能赚钱”—— 这类兼职广告瞄准大学生、宝妈等群体,要求参与者提供银行卡或收款码,接收资金后立即转至指定账户。某大学生因参与 “跑分” 兼职,名下 3 张银行卡被用于转移 200 万元涉赌资金,最终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刑。犯罪分子以日结工资,跑分兼职为诱饵,让参与者放松警惕,在不知情或心存侥幸的情况下沦为犯罪工具。

国小通安全提示小指南

认清 “跑分” 本质:公众要深刻认识到 “跑分” 兼职绝非正常的赚钱途径,而是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帮凶。无论广告描述得多么诱人,只要涉及将个人银行账户或收款码提供给他人用于资金接收和转移,都极有可能是 “跑分” 陷阱。

增强法律意识:公众应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模式及其法律后果。像 “跑分” 这类行为,很多人可能因对法律的无知而误触红线。通过学习,明确哪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知晓参与违法活动将面临的刑事、民事处罚,从而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坚守法律底线。

国小通温馨提示

妥善管理个人金融账户

公众务必重视个人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金融账户的安全。不随意出租、出借账户给他人使用,因为犯罪分子可能利用这些账户进行非法资金的流转。定期查看账户交易明细,及时发现异常交易。若发现不明资金进出、交易地点或交易对象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向银行或支付机构报告。同时,设置复杂且安全的账户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防止账户被盗用。

警惕高风险金融行为

对于一些看似诱人但风险极高的金融活动要保持高度警惕。比如承诺超高回报率且无合理投资逻辑的理财产品,或者以快速获取高额利润为诱饵的资金运作项目。这类活动很可能是犯罪分子为了洗钱而设下的陷阱。在面对此类情况时,要冷静分析,咨询专业金融人士,切勿贪图一时利益而参与其中。

警惕高风险金融行为

在生活中留意周围是否存在可疑的交易行为。例如,有人频繁进行现金交易,且交易金额较大,明显超出正常生活或经营所需;或者交易过程中刻意回避身份核实、资金来源和用途等关键信息。若发现这些可疑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如金融机构的反洗钱部门或公安机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3.15反洗钱小课堂|以案说险之识破洗钱套路,强化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