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发经济”的日益繁荣,老年旅游市场逐渐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引擎。据全国老龄委数据,银发旅游人数已超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预计“十四五”末老年国内旅游收入将逾 1.14万亿元。然而,这一蓬勃发展的市场却被不法分子觊觎,他们以“低价游”“免费游”作诱饵,将老年人引入“杀猪盘”骗局,借强制购物、虚假宣传等手段非法敛财。
“200元游山东某地”,如此低价的旅游团在现实中竟让老人陷入购房陷阱。2024年,江苏一位老人在中信保诚人寿保险公司员工王某红的带领下,参加了这个低价旅游团。旅游过程中,老人被带往一处楼盘看房。起初老人坚持不买,但在销售人员连番劝说与款待下,支付了16.5万元首付款,签下了价值40万元海景房的购房合同。老人女儿戴女士认为父母是被忽悠了,要求开发商退房退款,然而开发商称,退款需支付总房价40%的违约金。戴女士虽联系了住建等多部门,但退房之事迟迟未能得到解决。
此类情况并非个例。“三天两夜仅需100元”“免费养生游包食宿”……此类宣传在各地老年人群体中屡见不鲜。然而,低价背后往往暗藏玄机。扬州市曾曝光一起典型案例:某旅行社以9.9元低价吸引老年人参团,途中却强制消费近千元,最终沦为保健品和玉器推销会。类似套路在全国屡屡上演。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涉及老年人低价旅游消费骗局的投诉不断增多。据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统计,仅过去一年,相关投诉就达上千起。不法分子的行骗手段花样翻新。有的打着“政府补贴”“公益旅游”旗号吸引老人报名;有的在旅游行程中,虚假宣传、夸大功效,向老年人推销高价且名不副实的商品。
为何老年人易成为这类骗局的目标?记者就此采访了旅游行业相关人士。他指出,一方面,老年人对价格较为敏感,易被低价游产品吸引,且部分老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对这类消费陷阱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话术与套路,令信息闭塞的老年人难以招架。
这类骗局通常采用相似的运作模式:上游的组团人员先用低价策略宣传,通过发传单、加社群等方式吸引老年客源,下游的地接社则与购物精品店暗中勾结。旅程中,导游会运用各种话术给老人施加心理压力,甚至以辱骂威胁等手段,强迫老年人购买那些价格高昂却品质低劣的商品。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有28.5%的受访者曾有过被“低价旅游团强制购物”困扰的遭遇。江苏省消保委也指出,如今部分不良商家借助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等网络渠道,精准推送极具迷惑性的广告。由于不少老年人接触网络时间较短,缺乏甄别信息真假的经验,极易在这些诱导下,逐步陷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3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表示,今年将对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江苏经济报记者 金 彩
实习生 段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