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荔枝锐评
日前,贵州省长顺县正式印发《长顺县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暂行办法》,明确了对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及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或不能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包括待岗、转岗、降级、解除专业技术岗位、辞职、辞退等6种具体方式,并详细规定了适用范围、考核等多方面内容。
近年来,多个地方纷纷出台教师退出相关规定,每次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当前人口结构变化下教育行业面临的冲击,也打破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铁饭碗”的固有观念。当下,众多毕业生将考公考编视为“上岸”首选,教师更是成为主流选择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从2012年的22.9万人次飙升至2023年的1265万人次,增长幅度超50倍。教师退出机制的出现,冲击了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因此备受关注。
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缺乏退出机制易导致教师产生倦怠情绪,失去工作积极性,这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让不称职的教师退出,有利于营造“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全社会对其期望颇高,要求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旦出现师德问题,触碰职业道德红线,将其清除出教师队伍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各行各业都无法容忍践踏规则底线的人。
然而,公众对这一机制也存在诸多担忧。正如网友所言:“这个制度很好,关键是要公平透明。”不少人担心制度可能会从“优化队伍” 异化为“系统性淘汰工具”,最终致使教师群体士气低落、教育质量下滑,甚至动摇公办教育的根基。尤其是在资源匮乏地区,负面效应可能远超政策初衷。
以师德问题为例,这是一条绝对的红线。但恶意举报教师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近年来,人们对师德师风等教育话题极为关注。然而,由于举报成本低、门槛低、渠道广,少数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情况逐渐增多,其中不乏恶意捏造。《半月谈》杂志调查发现,现实中举报教师的理由五花八门。除“管教学生”外,还包括作业布置“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在学生面前吃外卖、没经验带不好班等。甚至有教师因学生在班上丢了一块橡皮被举报。西南某基层教育局台账显示,2024年1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不实举报中恶意举报占比不少,编造教师体罚、辱骂学生等情节。若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教师面对恶意举报,再加上退出机制,可能会工作得战战兢兢。
在当前教师工作压力大、收入待遇偏低的情况下,教师退出机制是否会加剧教师内卷?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稳定性本是吸引教师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地区教师资源本就稀缺,退出机制若与绩效挂钩,可能导致优秀教师向城镇集中,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使经济落后地区陷入“恶性循环”。教师为避免淘汰,可能过度追求应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甚至出现讨好风气,优先完成行政任务而非专注教学,极端情况下,教师群体陷入“内卷”,加剧职业倦怠。
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质量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使这一机制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确保公平公正,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