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贾润梅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经济话题热度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持续升温。出台支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立法落地……连日来,全国政协委员们一起话心声、谋发展,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注入信心。
“民营企业要珍惜国家的好政策,在复杂局面下不畏难,继续努力拼搏,推动企业更好地转型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一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推动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政策环境对民营企业越来越有利。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提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占全球70%,连续10年全球排名第一。他说,这一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营经济一以贯之的关心关爱,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坚强有力的依靠。在前不久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
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支持,不仅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安心谋发展的“定心丸”,也为各地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据了解,福建省制定《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强化对民营企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加大对民营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北京市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广东省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
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规模实力、创新水平、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面临的挑战。“当前,部分民营企业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礼进在调研中发现,电子债权凭证的迅速发展,在助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盘活应收账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应链管理难、应收账款融资确权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机构风控难等问题,但也存在核心企业信用风险、业务链条传导风险、行业监管缺失风险等。
同时,一些民营企业还面临着“内卷式”竞争加剧、数字化转型梗阻、生态协同不足等问题。在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看来,“内卷式”竞争既消耗了大量资源,又抑制了产业创造力与创新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认为,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都是暂时的。他表示,即将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将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立法时,可以增加刚性约束和监督责任方面的规定,确保优惠政策能够有效落地生效。”吕红兵建议。
“民营企业要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下好融合‘先手棋’,激活发展新动能。”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表示,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需要改革提供深层次“软支持”。这些“软支持”包括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更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明确清晰的市场政府关系等,它们可为民营企业构建稳定的市场预期。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民营企业发展向好有坚强有力的支撑,有无比充足的底气。“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谈及未来,全国政协委员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