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树不语,见证时光流转。每一棵扎根校园的大树,都是教育发展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寒来暑往,以年轮镌刻光阴,在青春脚步中承载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同的回忆与深情。
2025年3月12日,是我国第47个植树节。即日起,《南宁教育周刊》推出“寻找校园大树背后的故事”系列报道,循着大树年轮的指引,深入校园一线寻访,以树木为经,以人文为纬,在盘根错节的根系中梳理南宁教育记忆,于亭亭如盖的绿荫下坚定育人初心。
系列报道首篇聚焦南宁市秀灵小学,聆听秀灵师生讲述两棵芒果树带来的“树木与树人”的生命对话。
春日午后,微风拂面,南宁市秀灵小学校园里飘来阵阵淡淡花香。操场一旁,两棵芒果树相依相伴,舒展着青翠的枝叶,枝头上绽放着金黄色的花,与树下嬉戏的孩子们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两棵芒果树看似不起眼,却是有故事的树——多年前秀灵学生写信向市长“讨树”,市长暖心回复解决校园绿化难题。
“1969年建校时,秀灵小学位置偏远、环境简陋,缺树少花。1988年,我带的班级一名三年级男生刚学会写信,就大着胆子给时任市长写了一封信,用稚嫩的语言讲述学校绿化环境差的现状,希望‘市长伯伯’能够帮助学校增绿添彩。”该校79岁的退休教师陆丽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印象深刻,“大家都没想到的是,这封学生来信很快就送到了时任市领导的案头。他非常重视此事,派专人来学校了解情况,得知学校绿化确实亟待提升后,很快就拨付一笔专项资金给学校用于绿化建设。靠着这笔专款,学校选购了一批芒果树在校园里种下,不久便呈现绿树青翠、芒果飘香的校园风景。这两棵芒果树就在其中。”它们在校园扎根,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学校都会组织一年级新生来到芒果树下,聆听老师讲芒果树的来历,这成为学校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2010年,因改扩建计划,要设置操场和篮球场等,学校曾考虑移除全部芒果树。“当时芒果树的去留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虽然学校场地小,但还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已退休的老校长梁艳芬说。最后,考虑到这批芒果树承载着历届师生的成长记忆,学校决定保留两棵,如今树下已成为学生的“天然课堂”。
“这两棵芒果树成为校树,大家还给它们起了名字——“秀妹”“灵仔”,代表的是学校的女生和男生,标志着秀灵学子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
近年来,秀灵小学在提炼具备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时,将这两棵有故事的芒果树融入文化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小景点,取名为“映日台”。“如今,‘映日台’成为学校文化传承的露天课堂。”该校副校长邱再蓬介绍,依托这个平台,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巧织节、非遗手工、美食节等特色活动,“秀妹”“灵仔”化身“文化使者”,启迪秀灵师生慧心育人、灵活善学。
“‘秀妹’‘灵仔’是陪伴我们度过6年小学生涯的好伙伴,每年芒果丰收都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六年级学生吴纯宇说。春日数新芽,盛夏拾落果,老师不断给一届又一届学生讲关于芒果树的来历,如今爱绿护绿已经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这两棵芒果树也让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就像育苗,既要向下扎根,也要向阳生长。”邱再蓬表示,这个道理赋予教师日复一日教书育人的动力。
在“秀妹”“灵仔”的年轮里,嵌入的是一代代秀灵师生的成长印记。历史的风声穿过耳畔,朗朗书声越传越响亮,延传至今。
(陈媚 莫俊 覃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