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张天放
这些年,咖啡这一都市文化符号,悄然渗透进乡村的肌理,催生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新业态——“村咖”。这些散布于田野间的微小锚点,正以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编织着城乡融合的变革图景,缩小着城乡娱乐与文化生活的差距。
当咖啡香遇上田园风,便孕育出了“村咖”这一独特风景。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4万家咖啡馆在乡村落地生根。在江苏南京的佘村,一个核心景区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小村落,竟聚集了15家咖啡店;而在苏州的太湖生态岛上,更是涌现了50多家“村咖”,其中不乏网红店铺,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村咖”出圈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鼎力相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好政策为“村咖”等新业态、新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再次将焦点对准“三农”,明确提出要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这一政策导向,无疑为“村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杯“村咖”,疗愈身心。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在广袤乡村中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同时也希望享受现代都市的便利与品位。“村咖”不仅仅是一杯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它补齐了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时尚短板,彰显了人文经济学的深刻内涵。
一杯“村咖”,激发活力。“咖啡+景区”、“咖啡+民宿”、“咖啡+露营”……这些新兴组合正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新风尚。有的地方还将“村咖”与乡村社区紧密结合,赋予其乡村阅览室、文化展示厅、活动中心等多重功能,进一步丰富着乡村的文化生活。更为关键的是,“村咖”的火爆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带着创意和资金涌入乡村,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比如,稻田营地、艺术研学等新兴业态在广袤乡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串珠成链。这充分说明,乡村是一片充满潜力的热土,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都能在这里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当然,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产业现状。在发展乡村产业时,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无论是“村咖”还是其他新业态,都应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紧盯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分类施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产业的提质增效,让广大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村超”到“村咖”,人们对乡村的关注与日俱增,乡村振兴的潜力正被不断挖掘。将关注化为动力,将潜力变为活力,在各具特色、各美其美中相互赋能、相得益彰,共同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