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泓
3月9日,记者从北京市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获悉,为破解“定位难、救援慢”难题,房山消防投放600余个户外路标条至登山路线的岔路口和险要路段。一旦发生警情,被困人员报出路标编号即可被迅速定位,极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房山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刘锋博介绍,近年来,随着户外登山热度提升,消防部门山岳救援任务不断增加。2024年,支队接群众山岳救助报警38起,成功救助130人。其中,在2024年2月20日营救5名爬野山迷路被困的高中生,救援人员历经长达10个小时的艰苦搜寻,才终于找到被困人员。“定位难、救援慢”对救援人员来说是经常面临的挑战。
刘锋博说,为破解救援难题,房山消防启动了“山岳救援护航计划”,在猫耳山、车玉沟、窟窿石、“红螺三险”、铁佛寺等热门户外登山路线的岔路口、险要路段等,设置了印有“房山消防救援支队”字样、救援电话号码和编号的户外路标条。截至目前,这些路标条已覆盖6条主要登山路线,设置数量达600余个。这些橙底白字的醒目标识,采用反光材料制成,既具备方向指引功能,又能实现精准定位,有效减少了登山迷路情况的发生。
近期,房山消防救援支队在两起山岳救援行动中,凭借预先设置的户外路标条,快速定位被困人员位置,成功实现高效救援。
2月22日晚与3月5日下午,房山消防救援支队连续接到两起群众登山迷路被困的紧急求助。接警后,消防救援人员迅速通过电话与被困者取得联系,得知被困位置分别在支队设置的“46号”和“52号”户外路标条附近。凭借路标条明确的编号,救援人员快速获取位置信息,精准锁定救援路线。特别是在3月5日下午的山岳救援行动中,由于当天天气晴朗,救援人员借助无人机高空成像技术,仅用了常规救援的一半时间就成功解救出被困人员。
参与救援的城关消防站站长潘正飞介绍,路标条如同山间的“定位密码”,让救援人员能够“按号找人”,节省了大量的搜索时间。一旦发生危险情况,被困者只需报出路标编号,支队便可通过后台数据库调取坐标,极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
刘锋博说,路标条体现“防救结合”的理念,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技手段,将被动救援转化为主动防护。下一步,房山消防将持续优化路标条布局,结合无人机高空侦察,定期开展山岳救援演练,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