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邯郸探索课后服务新机制

转自:邯郸晚报

近年来,邯郸着眼解决家长“三点半”接送难题和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家长培训负担“两负担”问题,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聚焦校外培训资源引入、遴选、监管、退费等关键环节,探索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新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聚焦“补短板”

创新校外资源引入机制

制定《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文化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入校、收费、服务、管理等重点事项。坚守学校育人主阵地、教育公益属性,明确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不以任何形式参与学科类教学服务,制定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章。在部分县区进行试点,家长自愿选择课后服务内容,涉及收费的项目,培训机构相应收取最低费用,且低于在校外提供同质培训服务的收费标准。

2 聚焦“择优进”

建立从严遴选准入机制

创新“信用身份证”查询与管理机制,建立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入职查询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学校代表、家长代表全程监督遴选过程,组织专家对进入遴选环节的培训机构实行“三查、三看、三听”,即:查机构年检、查违规记录、查收费备案,看机构资质、看教师资质、看办学效果,听机构介绍、听收费标准、听课程安排,确保机构具有与培训内容相对应的从业资质和职业(专业)能力证明。对新申请机构,将培训材料是否合格作为审核前置条件;对已取得资质的机构,将培训材料是否合格作为年检重要指标。

3 聚焦“零违规”

实行多元协同监管机制

打造课后服务智慧平台,通过招投标确定收费标准,全市620所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平台设置“四个端口”:“教育部门端”加强全局监测,“学校端”实时掌握情况,“家庭端”实现线上报名、选课、交费、退费和意见反馈,“机构端”设置并统计开课人数。建立“黑、白、红”名单及激励退出机制,不达标机构纳入“黑名单”,启动退出机制;合格机构纳入“白名单”,准许继续提供课后服务;社会美誉度高的机构纳入“红名单”,实施重点推荐。各学校对选定的校外机构、服务项目、参与人员等登记造册,全市学校确定服务项目1500余项;通过家长进课堂、教师听课、学生反馈等形式,对课后服务全过程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对培训机构进行学期末综合考评。

4 聚焦“退费难”

探索先学后付控险机制

家长在家长端App选择“先学后付”支付模式,报名参加培训课程时无需预缴课时费用。月末,培训机构依据考勤和费用向教育部门组织申报;学校根据学生实际上课情况,列出费用清单,出具告知书;家长根据学生实际参加课程的节数及满意度进行确认,据实付费。引进学校家长委员会协调监督,学校、培训机构通过课后服务平台管理端对应付资金审核确认无误后,由教育部门集中支付分中心统一拨付给机构。全市20个县(市、区)全部开启“先学后付”模式,开通该模式培训机构493所,开通率79.52%;在售课程513个,占总课程数58.7%;“先学后付”订单1414个,涉及资金43.2万余元,有效保障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李世军 王献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邯郸探索课后服务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