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陈俊
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民政协的生动实践,是人民政协的生命线。今年以来,各地政协陆续开展“界别工作提升年”活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活动载体不断拓展。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要走深走实,丰富形式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效,做到“身”到群众,“心”近群众。
联系界别群众,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一要俯下身子听民声。放下“精英光环”,带着“泥土味”,把群众放在心坎里,常态化与界别群众打成一片,端正为民履职的心态,静下心来,认真聆听群众的“牢骚声”,掌握一手资料、了解实际情况,仔细研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措施,真正做到“身”到群众,“心”近群众。二要依托平台汇民意。利用民生议事堂、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三位一体”政协基层平台,广察民情、广汇民意、广聚民智。同时加强线上平台建设,用足用好线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通道,优化完善社情民意图谱多跨场景应用,集中反映界别群众关注关切、所思所盼,努力实现联系群众零距离、民生诉求快响应。三要发挥优势报民情。发挥政协委员地位超脱、客观中立的优势,敢于直面现实,反映不同意见,传递不同声音,说群众想说不敢说的话,反映群众想反映而没地方反映的情况和问题,通过广泛搜集、反映社情民意,用实际行动在党委政府与界别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联系界别群众,要把履职为民作为第一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一要突出“协商+界别”履职特色。界别协商是联系界别群众的重要渠道,要聚焦群众烦心事、揪心事,以民生小切口为协商议题开展协商活动,一方面协助党和政府广纳民言、广集民智,为科学民主决策建言献策;另一方面,通过了解界别群众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和界别群体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做好思想引领、凝聚共识的工作。二要突出“提案+界别”履职特色。提高界别提案质量,即在选择界别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挖掘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界别提案深入反映界别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更好发挥提案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中的重要作用。如湖州市政协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界别提交《关于成年孤儿社会安置的建议》集体提案,为政府部门优化市成年孤儿安置政策建言献策,有效推进了本市成年孤儿安置政策的出台。三要突出“服务+界别”履职特色。充分发挥界别特色和委员专业优势,以“特色和特长”结合的方式,激发界别委员履职积极性,强化委员履职主体作用。通过政协“六送下乡”“三服务”等活动载体,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医卫界别委员发挥委员们的专业特长,走进农村、社区开展为民义诊活动,为当地群众送去健康关怀,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方便群众就医。
联系界别群众,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一要认识人民政协植根人民。要把政协职能履行好、作用发挥好,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深入了解群众、密切团结群众,源源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政协事业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二要认识政协委员来自界别群众。“一个界别联系着一个领域、一个方面,团结着一方人士、一片群众。”始终牢记政协前面有人民,始终不忘人民群众是人民政协的根基所在,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深入做好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的工作。三要认识人民政协为人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害民之事,毫末必去。人民政协为人民,是长期以来党的宗旨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协履职的价值取向。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为民之心履职尽责,以利民之心担当作为。
(作者单位系市政协社法和民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