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桌上都会摆满琳琅满目的美食。然而,只有承载着儿时最美好年味记忆的甜酒煮糍粑,才能瞬间抓住我的眼球。
小时候,甜酒煮糍粑是临近春节才能享用的美味。每至农历腊月二十七,分散各地的亲人纷纷归来,老屋瞬间热闹起来。在爷爷奶奶的指挥下,父亲和叔伯们将沉重的石臼和大木槌搬到晒谷场,母亲和婶婶们则忙着将提前浸泡好的糯米蒸熟。我们这些孩子兴奋地在灶屋和晒谷场间来回穿梭,满心期待着即将开始的美食盛宴。
不多时,糯米的香气弥漫开来。两位叔伯抬着热气腾腾的糯米倒入石臼,另两位叔伯立刻挥动木槌,“喔嗬,喔嗬”的号子声在晒谷场上回荡。他们配合默契,一下又一下地捶打着糯米。随着捶打,糯米从颗粒分明逐渐变得黏糊,最终变成细腻劲道的糯米团。婶婶们将糯米团揉成一个个小团,放入刻有“囍”“福”字样或鱼、鸟、花卉等图案的模具中,轻轻按压,一个个精美的印花糍粑便成形了。
糍粑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放在火钳上,架在灶火边烤,随着温度升高,糍粑慢慢膨胀,最后“噗”地一声裂开,露出里面软糯的糯米,拉出长长的白丝。咬上一口,鲜嫩的口感让人陶醉。也可以起锅烧油,将糍粑煎至两面金黄,撒上白糖,外皮酥脆,内里软糯,香甜可口。
但在家里,最受欢迎的还是甜酒煮糍粑。灶膛里火焰熊熊,大锅里的甜酒翻滚着。糍粑切成小方块后放入锅中,原本硬邦邦的糍粑渐渐变软,在甜酒中欢快地翻腾,散发出醉人的香气。一家人围在灶台边,端着碗,等着奶奶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甜酒煮糍粑端在手中,轻轻吸上一口,甜酒的清甜与糍粑的软糯完美融合,在唇齿间散开,还没细细品味,就顺着喉咙滑了下去,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一碗接一碗,直到锅里的糍粑被一扫而空。从糍粑出炉夜至元宵节,家里天天都能吃上甜酒煮糍粑。
如今,各种食材都能采购到,随时能制作甜酒煮糍粑。但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制作、分享美食的温暖场景,却成了珍贵的回忆。这些年,我在外求学,父母为生活奔波,曾经家族大团圆的热闹难以重现。即便如此,甜酒煮糍粑依然是我们家庆新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是除夕夜、大年初一和元宵节的“甜蜜象征”。
每当品尝这碗甜酒煮糍粑,仿佛看到爷爷在屋前辛勤劳作和奶奶蹒跚着脚步烧火做饭的身影。
虽然现在的甜酒煮糍粑少了当年手打糍粑的独特香味,老屋也随着亲人的离去和年轻人的远行变得冷清,但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我的回忆,让我无比怀念勤劳善良的亲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那碗甜酒煮糍粑都带着浓浓的年味给予我力量,激励着我要勇敢地面对风雨,快乐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