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2020年1月,中美两国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旨在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紧张局势。协议签署后,美方各界围绕其执行情况展开了广泛讨论,相关评价不一。本文聚焦美国专家学者、智库及媒体的相关观点,全面梳理并分析美方视角下该协议的实际成效,以及未来中美签署第二阶段贸易协议的可能性。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旨在为思考相关贸易问题提供参考,并非对美方观点予以认同。
研究显示,美方认为第一阶段协议的执行成果未达其预期,包括未能完成协议承诺的采购等。至于未来的第二阶段贸易协议,研究发现,尽管美国政府或许对谈判持开放姿态,但从美方一系列举措及各方观点来看,其推动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有所降低。美国政府似乎更倾向于倚重关税策略来处理对华贸易议题。
* 本文作者系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邵素雅。参考文献略。本文版权归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复制或引用。
”
美国视角下中美贸易协议:
评价与可能性研判
文 | 邵素雅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美国政府举起关税大棒对中国施压,中美两国在历经了漫长曲折的谈判后,于2020年1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以下简称“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或“协议”) 。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并随即在贸易政策上频出动作,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再度备受瞩目。
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2月27日,特朗普发文计划于3月4日起以芬太尼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再加征10%关税,这意味着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一揽子关税增幅达到20%,3月4日,该关税正式生效。面对美方此举,中国在4日采取反制措施,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农产品加征最高15%关税,同时将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将10家美国涉台军售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特朗普再度执政初期的一系列关税举措已然给中美贸易关系带来大幅冲击。在这波关税调整的浪潮中,各界对于未来局势走向充满困惑。特朗普政府后续将如何进一步调整关税政策?该如何理解特朗普上任后快速又多变的关税举措?其是否有可能推动签署“第二阶段经贸协议”?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密切关注美方动态,聚焦大量美方专家学者、知名智库以及媒体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及中国执行状况所发表的观点。通过剖析这些美方观点,本文旨在洞察美方对于第二阶段经贸协议谈判可能性的基本看法。这并非是对美方观点的认同或肯定,因为美方观点本身就是片面、带有偏见的,而是希望从这些观点中挖掘出美方的意图、策略以及潜在行动方向。
美方视角下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根据“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承诺在2020-2021年这两年里,在2017年的基准水平上额外购置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及服务。此外,中美双方都同意汇率由市场决定,提供公平的市场准入,并在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等领域做出明确约定。
但诸多资料显示,美方各界普遍忽视全球经济形势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及中国在上述影响下依然秉持积极负责任态度履行承诺的事实,倾向于认为“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1. 美方认为中国对美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不及预期
2022年7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Chad P. Bown)发布了一份题为《中美第一阶段协议追踪:中国对美国商品的购买情况》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在两年协议期内的实际采购情况。报告发布后在美国迅速传播,引发诸多讨论。基于对美国商务部贸易数据的整理和分析,PIIE报告得出结论:中国在2020-2021年协议期内,仅完成了其在协议中承诺采购额的58%(见图 1)。
商品采购方面,PIIE的数据显示,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美方统计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协议范围内商品总额达到2353亿美元(详见图2左),与此同时,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总额为2101亿美元(见图2右)。根据鲍恩核算,按照中国进口数据计算可以得出,最终中国针对协议涵盖商品的采购量为第一阶段承诺的62%,若依据美国出口数据来算,该数据为60%。
服务业采购方面,回溯2020年初协议签署之际,中国针对服务采购所做出的承诺被美方业界视作相对合理。一方面,所设定的采购目标较为适度、温和,未显激进;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服务出口在前期贸易摩擦中并未直接遭受关税措施的冲击,因而当时协议所设定的起点事实上高于2017年基准水平。
然而,PIIE数据指出,在2020-2021年期间,美国对华服务出口呈现出大幅下滑态势,最终仅达成承诺量的54%(详见图3)。对此,鲍恩等美方业内专家明确指出,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冠疫情这一不可抗力因素的严重干扰,尤其是旅行服务、教育服务等。但亦有人指出协议中涉及服务出口的其他承诺事项,在短期内亦未能展现出显著成效。例如,金融服务出口以及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在2020年和2021年这两个年度内均持续走低,遭到美方诟病。
2. 美方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等方面未达第一阶段协议要求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于2021年4月发布《特别301报告》,将中国等九个国家列为重点观察名单。美方在这份报告中宣称,“中国需要深化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力度,全面落实近期修订的知识产权措施,避免要求或施压外国企业向中国企业进行技术转让,进一步开放市场以吸引外国投资,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在2020年颁布了大量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和监管草案,但美方贸易代表办公室坚称,这些努力不足以实现全面改善中国知识产权环境所需的根本性变革,并且认为上述改革措施在实际执行方面存在欠缺。
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蒙·莱斯特(Simon Lester)等人在2021年文章中称,虽然中国近年来通过立法和监管措施,履行了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制技术转让等领域的诸多义务,但美方依旧质疑这些规则在中国的实际执行效果。例如,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20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方称有13%的公司声称曾被中国合作伙伴要求转让技术,且这一比例相较于上一年有所上升。
美国政治新闻网的文章还记录了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 Business Council)的相关抱怨,后者指出,在转基因农业产品进口审批方面,对于孟山都、先正达等公司生产的产品,美方认为中国政府在提高审批透明度等方面进展缓慢。在专利审批领域,尽管中国专利审批程序有所改进,但美方认为美国制药公司从中获得的益处被美国品牌药品的仿制药专利获批数量大幅上升所抵消。
通过对美国政府官员、智库及媒体等多方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发表的大量评价进行梳理与分析后发现,美方各界多认为“第一阶段协议”未达美方预期。除了采购数据层面,一些美方专家还从协议内容本身提出批评,认为协议存在根本缺陷,未满足美国对中国改革的核心诉求。部分美方人士不仅质疑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成效,还对后续通过贸易协议推动中国实现美方期望的改革前景不看好。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娜·阿什顿(Anna Ashton)在《中国商业评论》中表示,“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未涉及301调查中备受关注的关键问题,如国家补贴。这些问题本寄希望于“第二阶段”谈判解决,但阿什顿判断“第二阶段”谈判不太可能举行,她认为美国难以通过贸易协议推动中国做出符合美方期望的政策转变。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里克·西瑟斯(Derek Scissors)表示,美方普遍高估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重要性。
需要明确的是,以上所有观点均为美方单方面的看法,并不代表作者的立场与认同。事实上,中国为履行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付出了诸多努力。面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以及新冠疫情的巨大挑战,中国始终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推动各项承诺的落实。在商品和服务采购方面,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仍尽力扩大自美进口规模;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为国内外企业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中美第二阶段经贸协议”
可能性研判
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内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举措,已引发全球关注。此番挥舞关税大棒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美国政府是否意图凭借关税作为工具,与中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就双边贸易问题展开新一轮磋商?
研究发现,美方在考虑是否进行第二阶段经贸协议谈判时态度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