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发展向前 民生向暖

家庭医生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本报记者 咸文静 摄 就业知识进课堂。本报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特色课程让学生享受多彩的课后时光。本报记者 陈俊 摄

本报记者 咸文静

又一个春天来临。

站在时间的节点驻足回望,过去的一年就像是一本厚重的书,民生福祉的篇章精彩纷呈。

在创业青年扎西才让眼中,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他的特色民宿经营注入了新动力。

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院内休息室、娱乐室、健身室、餐厅一应俱全。

前些日子,家住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麻家庄村的张国良腿疼得厉害。不用去县城医院,在1公里外的窎沟卫生院,针灸、艾炙、TDP治疗……统统都能做。

桩桩件件,交织着温暖和喜悦,彰显着人们最真切的民生获得。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温暖人心。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发展向前,民生向暖。

就业创业更加有力

“托育中心能发展起来,县就业服务局帮了很多忙,让我在家乡实现创业梦的信心越来越坚定。”刚察县玛卡巴卡托育中心负责人寇天芬说。

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祁连山腹地,全州29.5万人口,农牧区人口就占21.36万人。曾几何时,“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不明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难”“就业岗位有限”等问题,是摆在海北州人社部门面前的一道坎。

为破解面临的诸多难题,2022年7月,《海北州促进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印发,围绕农牧民、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就业需求,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和激励机制打破就业创业难的瓶颈。到2024年,海北州就业见习基地从9家增加至52家,就业见习“百十”工程开发岗位500余个,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4.77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115人。

上个月,来自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19个乡镇的50名互助家政新成员乘坐大巴车来到省城西宁,被分配到西宁的10多家医院,开启了他们的“护工”生涯。

这是互助县在今年开展的第一次订单式培训劳务集中输送活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政服务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的《青海省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就提到要促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推进家政兴农行动,实施家政服务员技能升级行动。壮大“互助家政”“大通护工”等家政劳务品牌,举办“青海省家政服务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等,旨在打造家政服务产业全新格局。

就业稳,民心安。作为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源,就业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稳就业放到更突出位置。各地拿出“真金白银”,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数据无言,却最具说服力。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6.4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38万人次。1.52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帮扶就业率达90%以上。退役军人安置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4万人次,青海拉面、青绣、互助家政、大通护工等49个特色劳务品牌发展壮大。

看病就医更为便利

“曹大夫技术高超,小朋友不吃饭,推拿两次真的有效果!”

“效果真的好,谁试谁知道!”

“听别人说小儿推拿效果好,抱着试试的心态去找曹大夫调理孩子的脾胃,明显感觉孩子的胃口变好了,晚上睡觉也踏实了!”

最近,一篇关于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镇卫生院小儿推拿工作室的报道发表后引起很多读者讨论,翻看几十条留言,咨询者有之,好奇者有之,更多网友则是小儿推拿师曹晓楠的“粉丝”,专程留言表示支持。

小儿推拿“出圈”离不开韵家口镇卫生院积极打造的小儿推拿工作室,而这背后,则是城东区围绕中藏医药传承发展目标,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让中藏医药服务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的大胆探索。

“作为西宁市东大门,城东区发展历史悠久,是个多民族聚居地,这决定了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城东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芝霞看来,中藏医的针灸、推拿、艾灸等特色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而且费用相对较低,深受患者欢迎。

将中藏医发展传承作为建设抓手,城东区充分发挥辖区省藏医院特色优势,积极创建设置符合标准的中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利用中藏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建立覆盖全区的中藏医重点专科体系,提升基层中藏医药康复服务可及性。

医疗保障关乎人民健康福祉。

新一轮医改启动实施以来,西宁市以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总院,整合大通县3所县级公立医院为分院,带动30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9个村卫生室医疗资源,在全国率先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疗集团——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

在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下去之后,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医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2024年1月29日,总院神经内科成志飞被派往第一分院。针对分院神经疾病科成立时间不长、医疗水平薄弱的实际情况,他带头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在提升医生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义诊、宣传等手段,加强群众对相关疾病的认识和判断。

“跟基层患者换位思考一下,只要家门口能看好病,谁都不愿意往城里跑。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提上去,群众的治疗成本就会降下来。这一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愿意留在分院就诊的患者增加了。”成志飞说。

回应关切更有温度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苏里乡豆库尔村年味很浓。这种变化,得从“一张网”说起。

原来,苏里乡地处祁连山国家公园腹地。由于海拔高,牧民居住分散,远离电网负荷中心,自2015年以来,一直由集中式光伏供电。因供电不稳定,经常出现停电、电压不稳等现象,影响牧民群众生产生活。

2023年10月底,苏里35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历经11个月的努力,于2024年9月29日提前一个月竣工投产,苏里乡正式接通大电网,为454户、1627名牧民群众解决了用电困难。

“如今通了大电网,我们要好好建设家乡。今后,还要带领村民发展民宿、旅游和特色畜牧业,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对于未来的发展,豆库尔村党支部书记进保信心十足。

“一张网”,折射了我省民生事业在惠民利民中的温度。

为人民谋幸福,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问题上。

——西宁市黄河路98号农行家属院,一部部新装的电梯极大方便了院里老人的出行。

——大通县逊让乡逊布沟村,快递服务站设立后多家快递公司相继入驻。站点日均处理快递超1500件,当天就能分送到周边13个村,村民每天18时前便能收到快递。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城东社区,钢架搭建的大厅既宽敞又明亮。儿童之家、中藏医阁、日间照料中心……既成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避风港,也是小朋友嬉戏玩耍的小天地。

改善民生没有完结篇,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相信“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高原民生保障青海样板”的新章节中,会有更多笑容绽放在人们脸上,更多温暖流进人们心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发展向前 民生向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