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评论员张雪
具身智能、独角兽企业、“好房子”、零基预算……今年,不少“新词”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投资于人”尤其引人注目,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和讨论。
“投资于人”意味着什么?有何深意?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认为,“投资于人”说到底就是政府的钱花给老百姓;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意味着让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特别是聚焦教育、医疗和养老这三大民生领域短板……
多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等“物”的方面的投资,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需求升级等新形势、新挑战,从中央到地方,及时转变发展逻辑,将资金、资源更多投入就业、增收减负、消费等民生关切上,努力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花在老百姓“心坎”上,缩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发放育儿补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综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条条惠民利民的举措,都在积极回应民生所盼,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进而言之,“投资于人”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我国财政资金的“民生含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真金白银”花在了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等众多民生领域,某种角度上,这正是“投资于人”背后的实践支撑和生动注解。面向未来,随着政策焦点从“钢筋水泥”逐渐转向“人间烟火”,公众的腰包会更鼓、顾虑会更少、信心也会更足,以此激发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将汇聚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