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N811班 汤熠霏XIAOJIZHEYOUXIUZUOPINZHAN
学校寄语
N 校长 钟华
长河悠悠,岁月如流,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之畔,海宁市长安镇初级中学的小记者们用自己的笔,记录着故乡的年味。孩子们盼年,与食物有关,与美景有关,与年俗有关。新学期的序章,在暖阳中欣然奏响,希望长中学子携着浓郁醇厚的年味,怀揣对生活的热忱与期待,向着美好的新的一年,出发!
新年愿景
老村新颜
N801班 钱泠如 指导老师 管彬彬
“每一只小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故乡,是中国人心中永恒不变的坐标,那一缕乡思,让我们铭记自己的根。
腊月二十八的清晨,我跟着父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外婆。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熟悉的柴火香扑面而来……
小时候,每到过年,外婆都会在这间老屋里忙前忙后。灶洞里噼里啪啦的柴火声,蒸笼里冒出的腾腾热气,还有那口大铁锅里翻滚的腊肉香味,都是记忆中最温暖的年味。那时的老屋,墙壁斑驳,屋顶的瓦片间还漏着几缕天光。旧村路是条狭窄的泥道,天晴时,车辙、脚印交错,扬起漫天尘土;下雨时,泥泞不堪,鞋子陷进泥洼里,极不便利。
我爬上屋檐,眼前景象焕然一新。山上绿树成荫,山下新建了许多房子,曾经的坑洼泥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蜿蜒于山间,串联起各个村落。厨房里,灶台换成了崭新的燃气灶,墙壁贴上了洁白的瓷砖。
傍晚,文化广场锣鼓喧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村支书宣布新年规划:“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咱们村要以绿色生态赋能乡村振兴……”
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我恍然大悟:乡村振兴并非推倒老房子重建,而是让老屋重焕生机,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就像外婆包的饺子,馅料可以创新,但年味始终不变。
寒假里的一次心灵之旅
N811班 沈焱熙 指导老师 徐文婷
寒假里,我蜷缩在沙发里,望着电视屏幕发呆,耳边是呼啸的北风声。
“儿子,你寒假有什么计划吗?”妈妈一边做饭一边问道。我漫不经心地回答:“没啊,反正就是写写作业,看看电视。”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要不你去敬老院做志愿者吧?”我愣了一下,敬老院?那里都是些老人,我能做什么呢?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城郊的敬老院。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暖气扑面而来。走廊里飘来阵阵饭香,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
“这是张奶奶,她一直想看看年轻的孩子。”妈妈指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说。我走近一看,张奶奶正坐在轮椅上,手里握着一块已经绣了一半的十字绣。“小伙子,陪奶奶说说话。”张奶奶笑眯眯地招呼我。
“奶奶,您为什么绣这个啊?”张奶奶轻轻抚摸着绣布,眼神变得温柔:“这是给孙子的礼物。可是他在国外……”原来,张奶奶已经三年没见到孙子了。她每天都在绣这幅画,想着等孙子回来就能送给他。“奶奶,我来帮您绣吧!”我主动说道。就这样,我每天都会来敬老院陪张奶奶绣十字绣。寒假结束时,张奶奶的十字绣终于完成了。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收获的不仅是成长,更是一颗懂得关爱的心。那些与张奶奶相处的时光,像一缕温暖的阳光,不仅照亮了她的心,也照亮了我的生命。
碎碎念
N815班 姚沁哲 指导老师 施乐怡
夜幕缓缓落下,将大地笼罩。“砰”的一声,烟花缤纷着炸开,刹那间,在群星的映照下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红,一道绛紫……将幕布撕裂成流离的碎片。
我坐在床上,听着外面的烟花声,看着眼前的春晚,本应是美好的夜晚,但我心中却像荒漠一样空虚,找不到一丝绿意。“别生你爸的气了。”妈妈对我说,我气鼓鼓地说:“今晚都是除夕夜了,他为什么还要去上班?”“这……”妈妈也说不出话来了,空气一时间陷入长久诡异的寂静。
将时针拨回到几小时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年夜饭,突然,一位不速之客闯入,“叮铃铃”一阵手机铃声在爸爸口袋中响起,一股不好的预感油然而生,爸爸单位有事要出去一趟,可是……角落里堆放的烟花此刻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背后的影子也变得更加深邃,将光芒吞噬殆尽。
已经23:56了,爸爸还没回来,人们的欢笑声是那么遥远……“别伤心了,你爸给你打电话了。”妈妈将手机递到我面前。“对不起,爸爸食言了……”整个世界好似被静音了,只有滴滴泪花沿着脸颊流下。
“新年好……新的一年你一定要快快乐乐……哦,对了,今晚你一定要盖好被子,明天起床要多穿点衣服,不要着凉了……”
我看向电视,此刻正是零点敲响时。“你看窗外的群星,我们的目光将会在上面重逢。”我嘴角轻轻扬起,破涕而笑。
即便我们不在对方身旁,但只要你仍在这里遥望群星——那陌生的群星也会成为我们重逢的地方。
家乡年味
灯火阑珊处
N801班 谢晗莅 指导老师 管彬彬
腊月二十八的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看灯会。妈妈说,这是海宁人过年的传统,一定要去赏灯,来年才会红红火火。
古街上挂满了红灯笼,像一条发光的河流。弟弟骑在爸爸肩上,兴奋地指着各种花灯:“看!那边有皮影戏灯!”爸爸说,这是海宁的特色,灯影里演的是西厢记的故事。我踮着脚看,灯影里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在动。
我最喜欢的是硖石灯彩,五颜六色的玻璃片拼成各种图案,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妈妈告诉我,这是海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弟弟则对一个巨大的潮灯着了迷,灯上的浪花仿佛在翻滚,就像钱塘江大潮一样壮观。
“来,尝尝这个。”爸爸买来了海宁特产松花糕,软软的,甜甜的。弟弟吃得满嘴都是,妈妈笑着用纸巾给他擦嘴。远处传来阵阵锣鼓声,原来是在表演海宁花鼓戏,我们挤进人群,看着演员们载歌载舞,热闹极了。
走到古街尽头,我们在一盏巨大的走马灯前合影。灯光流转,映照着我们每个人的笑脸。爸爸说,这盏灯转一圈就是一年,希望我们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弟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紧紧抱住了爸爸的腿。
回家的路上,弟弟已经在爸爸怀里睡着了。我抬头望着满天繁星,闻着空气中飘来的蜡梅香,忽然觉得,这就是最幸福的年味。那些花灯、松花糕、花鼓戏,还有我们一家人的笑声,都会成为我最珍贵的春节记忆。
潮乐盐官,寻回的年味
N711班 张慕宸 指导老师 谢丹鸿
今年春节,我和家人一同前往盐官的潮乐之城,探寻那记忆中的年味。
刚踏入景区,热闹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古色古香的建筑被红灯笼装点得格外喜庆,大红色的绸缎从屋檐垂下,随风轻轻摆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春联、年画、剪纸应有尽有,每一件都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最让我期待的,当属游街活动。随着一阵欢快的锣鼓声响起,游街队伍缓缓走来。舞龙舞狮的队伍最是吸睛,巨龙在舞龙人的手中上下翻腾,仿佛要一飞冲天;狮子则憨态可掬,时而跳跃,时而摇头晃脑,引得围观的人阵阵喝彩。踩高跷的演员们身着鲜艳的古装,迈着轻盈而稳健的步伐,手中的扇子和手帕挥舞出优美的弧线。
手中紧紧握着刚买的糖葫芦,甜滋滋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在这盐官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温暖与欢乐,这一刻,真希望时光能慢些走。
走在古道上,放眼望去,前面搭起了一个戏台子,台上正在表演着说书。老爷爷穿着一身红色唐装,声调婉转悠扬,一招一式都透着韵味。我和家人找了个地方坐下,静静地欣赏着这场视听盛宴。
夜幕降临,古镇的灯火渐渐亮起,宛如一片灯的海洋。盐官古镇的这一趟,不仅让我领略了传统年俗的魅力,更让我明白了,年味从未走远,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翰墨飘香,情暖新春
N810班 徐佳妮 指导老师 张采平
长辈们常说:“春联不是红纸上的几个字,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骨。”这句话,让我在年复一年的研墨展纸间,渐渐触摸到笔墨背后的山河岁月。
每到腊月,家中便会被浓浓的年味所包围。书案上,那方砚台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墨汁的滋润。这时,我总会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在红纸上书写春联。字里行间,仿佛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温暖。写春联不仅仅是为了装饰门户,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周人悬挂桃木驱邪,到五代后蜀孟昶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春联的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盼。在书写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握笔、如何运笔,虽然刚开始写得并不好,但每一次书写,都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乐趣与成就感。它宛如一道无形的桥梁,横跨时间的长河,将历史与当下紧密相连,使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依然能真切地触碰到传统文化的脉搏,感受到它的魅力与温暖,同时也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望,春联早已超越祈福的具象意义。它是文明的基因图谱,用最朴素的仪式,让钢筋丛林里的现代人,依然能在笔墨间找到精神的原乡。每一副手写春联,都是对浮躁时代温柔的反抗——当我们还能为一方红纸俯身研墨时,中华文脉就永远涌动着炽热的呼吸。
剪窗花
N704班 赵宸溪 指导老师 赵欣雨
今年除夕,我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期待了,尤其是对于那传承千年的年俗——贴春联。我小心翼翼地取出新的春联,用笔蘸上浓浓的墨汁,一笔一画地在宣纸上书写“福星高照”“年年有余”。爸爸在一旁指导,告诉我每个字背后的故事和寓意。我深感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而后,我与爷爷一起剪起了窗花。爷爷手法熟练,纸张在他灵巧的剪刀下,瞬间变成了生动的牡丹、瑞兽。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那些岁月。我也试着剪了几个,虽然不够完美,但爷爷总是鼓励我:“孩子,慢慢来,心中有爱,手中就有神。”那一刻,我明白了,传统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当夜幕降临,乡间的灯会开始了。灯笼高高挂起,五彩斑斓,光影交错中,孩子们欢声笑语,手舞足蹈。这些经历,成为我珍贵的记忆,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忘传统,传承文化,让年味在心中永远绽放。
海宁长安的冬日烟火
N812班 茹玥 指导老师 徐文婷
寒假一到,长安镇就热闹起来,打年糕的场景随处可见。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热气裹着糯香升腾。几个四五十岁的壮汉抡起榔头,有节奏地捶打着蒸熟的糯米团。糯米在榔头的起落间,渐渐变得软糯黏稠。我好奇地凑过去,只见一个老人蹲在一旁,沾水翻动着糯米团,动作如抚琴般熟稔……待糯米团捶至莹润柔韧,揉捏成条,切块晾凉,便成了瓷白柔软的年糕。打年糕不仅是一种食物制作的技艺,更是中华农耕文明中凝结的文化符号,这份传统仍在延续,这一捶一打的力道不仅是食物,是人们对土地的眷恋,是岁末年尾最绵长的团圆味,更是中国人民对丰收与时光流转的朴素信仰!
年夜饭,是传统美食的盛宴:海宁长安宴球是鱼圆与肉圆的巧妙组合。外皮鱼圆鲜嫩弹牙,内裹肉圆香软多汁,一口下去,滋味交融尽显江南风味;八宝饭甜蜜软糯,八种食材象征着生活的富足;还有那鲜美的红烧羊肉,驱走冬日的寒冷。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欢声笑语回荡在客厅。
今年寒假,打年糕、祭灶等传统习俗,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的心……让我在这些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这不仅是一个寒假!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深度探寻!让我收获满满,难以忘怀……
荆楚大地,年味悠长
N706班 杨筱雅 指导老师 史颖
在湖北,腊月一到,年味便在忙碌与期待中慢慢呈现。街头巷尾,卖年货的摊位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五彩斑斓的年画、火红喜庆的春联、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将街道装点得热闹非凡。
杀年猪,是湖北乡村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天还未亮,村子里就热闹起来。男人们齐心协力,将养了一年的肥猪赶出栏,伴随着猪的嚎叫声,一场热闹的杀猪宴正式开始。猪血旺、猪肉丸子、红烧肉……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在主妇们的巧手下诞生,整个村子都弥漫着肉香。
湖北的年夜饭,堪称一场味觉的盛宴。武昌鱼以其鲜嫩的肉质、鲜美的汤汁,成为年夜饭的首选。排骨藕汤也是必不可少的,湖北的莲藕粉糯香甜,与排骨一起炖煮,汤汁浓郁,藕香四溢。
舞龙舞狮,是湖北春节期间最具观赏性的民俗活动。舞龙者身强力壮,他们手持龙把,动作矫健,将龙的威武展现得淋漓尽致;舞狮者则身手敏捷,模仿着狮子的各种形态,或跳跃、或翻滚、或嬉戏,赢得观众阵阵喝彩。这一刻,湖北的年味被推向了高潮。
湖北的年味,是街头巷尾的热闹喧嚣,是年夜饭桌上的欢声笑语,是亲朋好友间的真挚祝福,是民俗活动中的文化传承。它承载着湖北人民对过去一年的回忆,更寄托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