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一包稻米的跨国旅程见证中非友谊

    2024年9月,冈比亚农民穆萨·达博(上)委托湖南日报社犇视频记者曾冠霖(下)把他种的大米带回湖南,向袁隆平先生表达敬意。他表示,因为中国的杂交水稻,让他们告别了饥饿,迎来了希望。视频截图

  三湘都市报3月7日讯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外交主题记者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现场,王毅提及一位冈比亚农民将自种大米送到湖南的故事,称“去年,有位冈比亚农民专门把他种的大米送到湖南,向袁隆平先生表达敬意”。

  湖湘之稻

  这位农民名叫穆萨·达博,他曾是美国年薪10万美元的通信工程师,却因一粒种子改变人生轨迹,更让冈比亚农业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9年,因父亲去世,穆萨放弃美国工作,回到家乡冈比亚继承农场。彼时,冈比亚八成大米依赖进口,传统种植方式效率低下。穆萨回忆,第一年种了3公顷水稻,雨季收割时,农民泡在泥水中手工脱粒,“稻谷发芽,收成惨淡”。

  就在他濒临放弃时,中国农业专家黄智带领的隆平高科团队来到冈比亚。 

  这位“85后”长沙青年与团队将中国高标准农田经验“搬”到非洲,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引入插秧机、收割机,并手把手培训农机手。

  于是,穆萨的农场从3公顷扩至15公顷,单产提升至7吨/公顷,是当地平均产量的2倍以上。

  至2023年,农场发展为冈比亚首个全程机械化农场,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带动周边2800农户粮食单产翻倍。 

  感恩之礼

  2024年7月,湖南日报社《朋友·伙伴》采访团队,抵达冈比亚。穆萨得知后拿出一包用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和技术培育出的大米,请求记者带回中国,转赠给隆平水稻博物馆。他说:“这是我对袁隆平老师的感激之情,也是对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最高赞誉。”

  这份来自冈比亚的感恩之情,就这样通过这一份特殊的礼物表达了出来。

  穆萨的故事是中非农业合作的缩影。黄智与团队扎根冈比亚5年,晒得黝黑,却让农场最高单产达10.8吨/公顷,接近国内水平。

  中非之谊

  王毅外长感慨“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非洲发生”。的确如此,从塞内加尔的沙地菜园到埃塞俄比亚的鱼塘,中国技术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非洲播撒希望。 

  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25年来,中方帮助非洲新建和升级了近10万公里公路、超过1万公里铁路。仅过去3年,中国企业就为非洲又提供了超过11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非合作让非洲兄弟姐妹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惠。

  ■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一包稻米的跨国旅程见证中非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