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海峰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广勇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专访时,将厚厚一沓调研笔记摊开在桌上,从街头巷尾到全国两会,字里行间透出的市场监管民生温度始终如一。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民生诉求,经过系统梳理转化为5份沉甸甸的建议,其中既有对个体工商户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又有对高质量发展大局的用心考量。
当质量基础设施插上数字化翅膀,当公平竞争成为市场基因,中国经济的大船必将在规范有序的航道上破浪前行。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市场监管人的使命担当——既做市场秩序的“守护者”,更当改革创新的“破冰船”。
“建议在全国推广个体工商户保险保障机制。”张广勇说。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作为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任务。聚焦个体工商户急难愁盼,山西省在全国首创“惠商保”个体工商户免费保险保障项目,设置持续经营、经营财产损失、从业人员人身伤亡、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4个险种,精准匹配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实际和风险特点。坚持普惠理念,山西省个体工商户无需办理任何投保手续,自动投保、免申即享,做到快赔早赔、应赔尽赔。截至2月17日,“惠商保”项目已累计赔付3.3亿元,受益商户达5.1万户,有效降低了个体工商户的经营风险,提振了经营发展信心,社会反响热烈。
张广勇认为,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障体系,既能解个体工商户燃眉之急,更能为经济“毛细血管”注入活力。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个体工商户保险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个体工商户保险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个体工商户的抗风险能力,更好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要让质量服务像水电一样触手可及。”张广勇表示,质量基础设施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计量体系逐步完善、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认证认可体系逐步健全、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升。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他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质量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推动均衡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质量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大对企业参与国际活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助力中国企业走向全球。
“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就像当年建高铁那样统筹知识产权布局。”张广勇介绍,知识产权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党的十八大以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质增效,有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也存在资源配置“东强西弱”,东、中、西部省份知识产权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连续开展“知识产权助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知识产权助力西部大开发”两个专项行动,为解决配置不均带来契机。他建议,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催化”和“撬动”作用;科学制定支持政策,根据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情况,分级分类推出政策。
“市场竞争的起跑线必须画直,要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张广勇说,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4年,全国共审查政策文件12.1万件,其中,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审查拟由政府出台的文件8131件,提出审查修改意见2676条,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了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出台。他建议,各地区各部门将公平竞争审查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提升领导干部公平竞争意识和公平竞争政策实施能力;从国家层面出台分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以利于全国统一执行。
“现行价格法已实施27年,面对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显得力不从心。”张广勇建议修订完善价格法。价格法自1998年实施以来,对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现行价格法在监管职责、调整范围、监管依据等方面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急需修订完善。张广勇建议,全国人大将修订价格法列入2025年立法计划,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和边界,扩大调整范围,完善界定标准及处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