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富国基金)
继DeepSeek爆火点燃科技热潮以来,近日,中国AI初创公司Monica.im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产品Manus(早期预览版)、阿里千问团队正式发布QwQ-32B推理模型,又为科技板块的热度再添柴火。
就产业变革趋势而言,顶尖的模型训练或是少数人的战场,而AI Agent的探索可能成为未来产业革命的聚集地。虽然市场对Manus的评价两极分化,但它的出现确实为AI Agent的演进方向提供了一个范式和思路。
那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如何理解这一AI产业变革的趋势?对投资又有何指引?
何为AI Agent?让LLM模型从“对话工具”蜕变为“行动者”
AI Agent(AI智能体)是一种能够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并执行动作的智能实体,正逐渐成为通向AGI(人工通用智能)的一条前景广阔的路径。
技术层面上,AI Agent在LLM(大语言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规划、记忆和工具使用等功能模块,如果说LLM是“大脑”,AI Agent就是为其赋予感知能力、规划任务、调用工具的“手脚”。
其进步核心之处在于:其一,具备自主决策的能力,可自行拆解任务,调用工具并输出回复,而不过度依赖于用户的分步任务指令;其二,具备一定行动能力,可帮助用户完成具体任务,如独立完成订票、数据分析、跨系统协作等实际需求,而不仅只是提供答案或建议,更大程度上把用户从“实施者”的角色转变为“监督者”。
智能体产品如何演进?场景从单一走向通用,路径从预设走向开放
从现实进展来看,AI Agent的演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Manus横空出世,其创新之处或许不在于技术上的突破进展,而更多在于应用端的场景拓展。传统智能体多聚焦于单一简单场景,如客服、编程等,而Manus在其预设范围内,则可处理跨领域复合任务,同时,交付模式从“建议输出”转向“成果交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Manus是一个在现有技术框架内,更高效、易用的产品。
然而,Manus的核心制约在于,一是它主要依赖于预设的流程来执行任务,只能在特定的软件工具范围内运行,尽管在短期内确实能让系统表现得更好,但会严重限制系统的上限性能。二是算力消耗巨大,从成本端制约了商业化落地。
由此可见,真正的AI Agent创新,需要实现在完全开放的操作系统级环境中的运行,同时兼顾成本的优化。不过,Manus确实为AI Agent演进方向提供了一个范式和思路,具象化地显示出了AI Agent的巨大潜力,未来,通过“智能体架构”激活LLM的无限潜力,或成为AI应用创新的核心方向之一。
科技行情走向何处?AI热度不减, 行情向上趋势或未完待续
由于市场对Manus的评价两极分化,叠加近期TMT板块交易热度已来到历史高位,科技行情有所震荡。那么,科技行情走完了吗?
短期来看,交易拥挤导致板块震荡或内部分化属于正常现象,而中期视角来看,AI热度不减,科技板块的行情依然可期。
一方面,国内AI叙事逻辑难以证伪,科技方向对业绩包容性更强,要真正证伪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本轮行情显然为时尚短;另一方面,新的主线暂未成型,虽然国内经济有所修复,二手房交易活跃度较高,但基本面驱动的“复苏交易”还有不确定性。
同时,行情的可持续性还要落在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落地进程,Manus的出现有望重新激活市场对AI Agent方向的投资热情,算力需求也有望持续攀升,叠加政策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支持,AI浪潮的向上趋势或是拐点未至。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