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应急物资保障数据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各应急物资管理部门的资源和信息,搭建涵盖应急物资生产、销售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供需对接平台
要建设标准化、智能化的物资储备设施,确保其具备较强的存储、调配和分发能力,能够应对不同规模和种类的物资需求
构建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精准评估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与布局
应急物资是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抢险救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全球极端灾害事件呈现难预测、波及广、影响大的“黑天鹅”特点,给应急管理和物资保障带来巨大挑战。尽管我国不断推进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但在应对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时,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仍显不足。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教授徐玖平(见上图)认为,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刻不容缓。
徐玖平建议,尽快建设完善全国统筹、统一标准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搭建起灾害发生时供需双方的信息共享平台,并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数智化赋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提升多样化储备能力
在调研中,徐玖平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主要依赖政府储备和实物储备,管理成本较高。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制度,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程度有限,现有资源未能充分整合。
“应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全国统筹、统一标准的应急资源保障体系,以提升多样化储备能力。”徐玖平建议,可由国家救灾物资主管部门牵头,从国家到地方进行全面规划,确保各级储备库的功能效率最大化。
“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以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为核心,省级区域性储备库为支撑,市县级储备库为基础的三级贯通储备格局。”徐玖平解释道。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消除供需信息不对称
徐玖平发现,政府储备并不能满足所有场景的需求,而社会储备虽然种类丰富却分散。这往往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资源虽过剩却无法调配,有些资源则出现严重短缺。
“供需双方缺乏一个应急物资保障的信息共享平台。”徐玖平建议,建设国家应急物资保障数据服务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各应急物资管理部门的资源和信息,搭建涵盖应急物资生产、销售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供需对接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与企业高效对接,为各地区和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
他还建议,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对接,并保障平台安全。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提升物资流转能力
徐玖平进一步调研发现,部分地区应急保障库设施不足,无法容纳大型设备;部分仓库缺乏环境控制设施,无法维持适宜的温湿度,无人机等精密设备易受损。
“这些情况说明,我们的配套基础设施急需完善,尤其是要建设标准化、智能化的物资储备设施,确保其具备较强的存储、调配和分发能力,能够应对不同规模和种类的物资需求。”徐玖平说。
他建议,要结合智能化仓储技术,通过自动化设备精准控制、高效运作,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推动物资管理智能化
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没有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应急物资保障就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徐玖平说,应该对事件类型、气候、发展等因素与应急物资数量和需求的关系等进行系统化分析指导。
徐玖平认为,我国亟须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平台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的科学性。
“建议推动物资管理智能化,构建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精准评估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与布局。”徐玖平建议,制定应急物资数据库标准,利用物联网技术追踪物资全程,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大数据平台,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精准配置与订单共享,打破地域和行业限制,实时调度各类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