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两会热词”饱含民生期盼

转自:中国水运网

在畅所欲言中以民声聚民心,这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全国两会时间里的生动体现,彰显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大力量,也是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鲜活实践。

2025年1月27日至2月28日,人民网开展全国两会调查,广纳民情民意。近日,该网站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热词获得较高关注。“两会热词”年年有,广大网友选出的“两会热词”,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全国两会议题的共同关切,承载了满满的民意期待。

就业:更多心仪工作、更好权益保障

【民意关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经济稳”。202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连续4年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今年的预期目标仍然是“1200万人以上”。就业“稳”说的不仅是数量,还有质量。这几年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从网约车司机到外卖骑手、快递员,新业态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从全媒体运营师到人工智能工程师,新产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选择。如何更好保障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也是现实问题。

【报告回应】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认为,报告中加力稳就业的一系列举措,是顺应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领域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新部署。经济转型升级下的企业用人需求变化,加快了用工结构调整。拓宽青年就业创业渠道等举措,旨在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消费:减少后顾之忧、增加消费底气

【民意关切】人间烟火处,消费是真金。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外需受限,内需成为拉动经济的关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提振消费摆在2025年政府工作的首位。人们期待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更期待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民生福祉有更多保障,多一些“能消费”的底气,少一些“后顾之忧”。

【报告回应】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

【两会声音】在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河池市商务局局长欧彦伶看来,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系统性工程。从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到扩大多元服务供给,从推动增收减负到优化休假制度,系列举措更加强调将促消费和惠民生紧密联系,旨在增强消费的能力和底气,将消费结构升级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改善。

教育:普惠公平、幼有善育

【民意关切】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千家万户的殷切期盼。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而教育的温度,也在通过一项项具体举措传递给每个家庭,绘就教育公平与优质协同推进的新图景。事关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话题,持续引发讨论。期待更优质、更普惠的教育资源可以照亮每一个孩子追梦的道路。

【报告回应】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认为,扩大高中学位供给可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发展、提升县中水平、缓解职普分流焦虑。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降低教育成本。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投入、师资等保障机制,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健康:“家门口”看好病、让用药更安心

【民意关切】减少辗转,能及时看上病、看好病,是群众所盼。如何守好“看病钱”“救命钱”?如何让百姓用药更安心?

【报告回应】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支持创新药发展。

【两会声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者”。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说,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能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让百姓健康福祉更有“医”靠。支持创新药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转型,让战胜疾病的工具箱越来越丰富。

养老:“家”“社”融合、老有颐养

【民意关切】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基层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当前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社会上对养老行业还存在忽视和偏见,一些传统认知将养老服务简单等同于“伺候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地区养老资源更为紧张和短缺等。让所有老年人有幸福美满的晚年,是牵动亿万家庭的家事,也是关乎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

【报告回应】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兰州瑞岭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家政事业部负责人赵振香说,报告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将成为化解家庭养老难题的有效途径。建议推动物业与家政服务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场景,实现居家养老“响应效率最优化”,让“远亲不如近邻”延展出新内涵。

安居:建“好房子”、住有优居

【民意关切】“老破小”“城中村”“远大新”,这些社交媒体上的热词,承载着群众对“住好房”的热切期盼。如何让更多新市民、年轻人、农民工实现安居?如何让老房子、旧房子变成“好房子”?

【报告回应】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城建大学校长王中良注意到,报告提出的系列安居举措,体现出更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建设更多“好房子”,要进一步提高住宅建设标准,构建支持住房品质提升的制度体系,推进物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增效益、增活力、增收入

【民意关切】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过渡期结束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报告回应】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说,近年来,村里通过贯通公路、农旅融合、发展脐橙产业等,不断提高村民收入水平。报告提出的各项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有竞争力的乡村特色产业,让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两会热词”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