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刘宏章 实习生 赵小丽
4月3日,记者走进阿拉善高新区的内蒙古庆华集团庆华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只见生产车间内加工设备高速运转,工作人员在中控室正盯着大屏幕监看设备的实时运行情况。
据了解,目前,该企业2×55孔5.5米捣固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技术改造项目创新采用荒煤气显热梯级回收技术,通过热交换系统将高温荒煤气余热转化为蒸汽,实现能源回收利用率提升30%以上。该项目投运以来,每年节约标准煤0.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1万吨。
“近日,我们凭借这个技改项目显著的绿色效益成功获批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化改造专项资金164万元。这项政策红利犹如及时雨,不仅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经济负担,更激活了企业的内生动力,为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今后我们将以这次专项资金支持为契机,不断提升绿色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该公司经理助理赵刚告诉记者。
民营企业是阿拉善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如何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该高新区着力打造“高效便捷、暖心顺心”的营商环境,向企业主动推送、精准配送“合身”政策,实现惠企政策供给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全力支持帮助企业争取项目专项资金。在2025年的首批惠企直达资金项目中,该高新区共有7户企业的6类项目成功获得了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952万元,有效助力民营企业增强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实现惠企政策供给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同时,阿拉善高新区还为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高新区各部门不断提升服务民营企业效能,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深入民营企业为企业宣讲惠企政策,了解企业所需所盼,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心尽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为民营企业稳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引擎,不断激发民营企业内驱力。
今年年初,阿拉善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来到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公司上门了解发展所需所盼时,得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资金难题后,迅速行动,积极帮助争取到各类惠企资金370万元,用于重点项目建设、科技研发等工作,为该企业快速发展注入了资金活力。
“针对我们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工作人员现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和安心,这种服务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经营信心,我们将心无旁骛攻主业,努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环保处处长孟继忠说。
营商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阿拉善高新区立足园区实际、紧盯民营企业项目需求、创新服务模式,聚焦服务建设项目生命周期,推行项目审批“承诺制”“帮办代办”等审批模式,通过现场主动式帮办和随时在线帮办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一对一”全程、动态的精准服务,有力地推进了民营企业项目落地开工建设。
在内蒙古灵圣蛋氨酸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蛋氨酸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机械轰鸣作响,项目建设正全力推进。为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助力该企业尽快投产达效,阿拉善高新区主动对接企业,通过简化行政手续等便企举措,全流程服务,盯紧项目落地快建。
“目前我们这个项目部分装置设备已具备试生产条件,项目建设得这么快,都是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服务到位。自项目建设以来,得到了高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园区负责人随时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进和了解,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困难。这样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内蒙古灵圣蛋氨酸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高贯文说。
与此同时,阿拉善高新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一企一策”精准培育,加快培育民营科技型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民营企业牵头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数据库向中小企业免费开放,促进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研发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
截至目前,该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1家、自治区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
“通过一系列举措,目前我们高新区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有力助推了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后我们将全方位发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全力以赴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阿拉善高新区、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柳仙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