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曹震寰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科技创新新支点,撬动产业升级跃迁新动能,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夯实实体经济根基。突出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延链补链、有色冶金产业高端延伸、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升级、能源电力产业扩大供给,不断提升传统产业质量效益。一是全面提升石油化工产业水平,依托中石油在甘炼化企业,打造兰州石化、庆阳石化等大型石化产业基地,重点突破医药中间体、农药及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领域,推动化工产能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二是全面提升有色冶金产业生产加工水平,聚焦打造有色冶金产业基地,重点构建镍、钴、铜、贵金属、铝、铅、锌、稀土、不锈钢碳钢等产业链条,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三是着力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优化整合资源、开展数字化协同生产,推进钻采炼化、电工电气、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升级,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四是加强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能源生产、储备、运输能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提升甘肃在全国能源保供的地位。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极核。聚焦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优化布局,强化扶持,加快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围绕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布局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着力增加新能源供给。二是做强做大先进高端有色金属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钢铁新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加快推动“原材料”变为“新材料”。三是大力推动生物制药引领突破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数字智能发展、化学药及制剂创新绿色发展,积极构建“一核、一圈、多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四是培育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深化“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建设,加快以智能算力为重点的算力资源建设,开展大模型训练、离线分析、视频渲染等“东数西算”数据算力服务。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全要素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五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进一步壮大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擦亮“甘字号”品牌。围绕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现代中医药等特色产业,打好特色牌,提升影响力,培育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一是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设河西戈壁农业、陇中旱作农业、陇南山地农业三大创新示范区,实施现代种业振兴工程,打造“甘味”品牌矩阵。推进“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建设定西马铃薯、陇南油橄榄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激活文旅康养融合动能,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及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扩大张掖丹霞、黄河三峡、拉卜楞寺等大景区带动效应,培育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链,建设一批多业态融合文化旅游康养小镇。三是培育中医药产业新支柱,围绕打造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地、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开发一批特色产品,推动以兰州、定西、陇南为重点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中医药产业聚集发展。

先导布局未来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紧盯氢能、新型储能、航空航天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超前谋划,提前布局,打造未来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布局建设“一个走廊,两个示范区,两个基地”氢能产业发展体系。争取在酒泉、张掖等地建成较大规模的绿氢生产基地,并依托当地工业企业,结合能源、交通等领域应用及外输消纳实现产销平衡。二是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积极培育储能电池应用,重点发展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钴等关键储能材料,在河西地区形成储能电池制造、储能装备制造、电池回收利用等为一体的生产基地。三是积极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聚焦通用飞机、特种无人机制造,加快培育航空教育培训、航空运输物流、航空旅游、无人机服务等服务消费市场,拓展城市、应急、公共服务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带动通航制造业以及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机载雷达等航空航天配套产品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升关键零部件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水平。

作者为甘肃省经济研究院“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研究室主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