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在塬边上相望

曹鹏伟

你凝视什么,什么也在凝视你;你倾听什么,什么也在倾听你。读完吕春文的散文集《在塬边上遥望》,我对以上观点有了更深的体会。

吕春文写村庄,写庄稼,写树木,也写塬上行走的人。人在塬上看见万物生生不息,万物也在看人的起承转合,一样好奇。它们看见他们在塬上出生、长大、成年、去了、回了,有一天一番吹吹打打,有人从此不见了。人翻了一辈子的土地,最后把自己翻了进去。不能挪动的树、窑洞、山包,也不明白人间怎么回事,它们站在那里,不明白“走”的意义。

作者通过散文集《在塬边上遥望》,书写人和大地的诸多交集,我们通过这本书也完成了和作者、大地、万物的相望。

这是作者致敬故乡的一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们徜徉于塬边的风景,也回望自己的故乡。这本散文集是徐徐展开乡村生活褶皱的乡村风物志,也是一部贯穿时光的乡村生活手记,其文学性、思想性、生活性俱佳,特色较为突出。

作者以高纯度的文学性捍卫了散文的基因。《星火》杂志主编范晓波曾说:“就散文而言,在砌字手艺相当的情况下,在一手生活经验里深度开掘的写作,更容易接通读者的心肺和泪腺。”他提倡用一手经验发酵散文,为散文注入生命元气。吕春文对散文的高度认知让他怀有较高的散文审美情趣,并将这种审美注入了文本。好的文章对字的琢磨是严格的,只有字如珠,才能句如璧,确保珠联璧合,文章活色生香。

作者的表达至为精确。“鸡被嘴巴牵引着,始终保持着啄食的姿势,每向前一步都探头探脑……”这只鸡就生动地被画在了纸面上;“麻雀每啄一口食,都要抬眼打量一下人的动向……”一只麻雀的小心翼翼栩栩如生;“风在天上铺了一层棉被,越来越厚,越来越沉,轰然坍塌,下雪了”“大雨筛豆子一样洒落下来”“日子被风揉皱了,又被风捋展了”,深邃的场景用生活化的表述,清新明白;巧妙的修辞让文章在行进间突然停顿,“南风轻柔,暖阳温泉一般倾泻下来,明媚的春天打开了……”“玉米炫耀着自己的美丽和丰盈……”非常贴切。丰富的语言和技法让文章节奏疏密有度,读来有诗的韵律,如跃动的音符。

作者以富有人性的同理心剖开了生命的本质。草木含英而山水有情,生命在生死之间旅行,“人物同理”是一种境界,物我联结、物我一体,从物中探寻天地乾坤。

作者的感情深度有时候略等于其散文的深度。“父亲在世时栽植的核桃树,枝干低垂,落到了屋顶上,成熟的核桃从咧开嘴的青皮里露出,不断从屋瓦间咣咣滚落到院子里。”作者对已经逝去的双亲的感情可谓深沉,此处望树怀人,那摇落的核桃在青瓦之上滚落,也落在他心上,亲人之爱如此深刻。“在庄稼行当里,韧劲是一个人对抗劳累和失败必须具备的素质……”“博大的地和神武的天,往往会辜负一个庄稼汉的满腔热忱和不辞辛苦……”长期生活在农村,使他对农民农事、牲畜野物都充满了悲悯之心。

作者以浓郁的烟火气息抚平凡人思乡之心。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精神原乡,但记忆永远熠熠生辉。散文对过去事物直接画像,依赖文字,我们足以钩沉过往岁月,让人以文字为扶梯,于恍惚中回到时光深处。

打窑洞、种庄稼、擀毛毡等事物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渐渐走出了时间,成为岁月深处的跫音,作者以其独特的绵密的描述方式把事物旧貌封存,摇曳生色。

父亲的罐罐茶色香味俱全:“淡的透亮明澈,酽的深沉润滑。熬到极致的茶,提起来一根线,倒在白瓷盅子里成一团,有玛瑙的质感。”父亲和广大农民一样,用一壶白开水烧开砖茶,用五味之茶汤洗涤满面尘霜,用那浮光照亮日复一日忙碌着的日子。我们离开故乡,“水土不服是一个远行者挣断了故乡的脐带,却适应不了新境遇的饮食风习。”我们丧失的是对父母情感的勾连,如一棵树和一根草,丧失了根须。

人之所以没有被苦难打垮,是因为他们热爱这片土地,在这个世界上深情地活着。这是吕春文创作此书的意义,也应是万物活着的态度,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在塬边上遥望》,吕春文著,现代出版社出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在塬边上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