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镇原县赫连城边乐工山

镇原县城关镇祁川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名曰:乐工山。当地也有人称乐工山叫“高高山”,又因后来修有雷神爷庙,而又称“雷子山”。

乐工山位于赫连城南面,奔腾不息的茹河水宛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轻轻绕过嶙峋的石块,从赫连城乐工山之间流过,据《镇原志》载,“乐工山在城关镇祁川村南,乐工山下石头质地细腻可雕刻,磨刀,北即赫连城,相传为屈丐(战国时楚将)奏乐处……”

乐工山山下的石崖上有一排整齐的平顶石窑,相传是赫连勃勃宫廷的音乐基地。石窑则是乐工、舞师以及其他角色人员的工作场地。

赫连勃勃(381年-425年),字屈孑,朔方郡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胡夏首位皇帝。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之子,母为桓文皇后苻氏。

在历史上很多的文章和配图对赫连勃勃的描绘形象定位都是,满脸横肉、凶神恶煞、穿着兽皮一身油腻邋遢不堪的形象。而据晋史载,“勃勃身长八尺五,腰十围,性辨慧,美风仪”。这一点充分说明,赫连勃勃是一位有风度的美男子。在古代官场都有以貌取人的惯例,要在录取举子时搞面试,看看举子是不是形象好气质佳。赫连勃勃也算是历史上凭相貌而走红的人物之一,先是在逃命天涯时被破多罗部首领没奕干欣赏,收留并嫁女于他;后来,后秦皇帝姚兴见到仪表非凡的赫连勃勃,立即被他的风采倾倒,力排众议,拜赫连勃勃为将军。

赫连勃勃在治国方面,则与他的残暴统治,展现出了不同的两面性,他积极推广汉文化,吸收汉族士人入朝为官,重用汉族人士为他出谋划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大夏文化逐渐与中原文化接轨。

据传说赫连勃勃还是个音乐迷,精通音律。在逃避拓跋珪追杀的那个时期,赫连勃勃在各个部流浪,学会了多个民族的歌谣。自407年起兵,在战争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时,为了鼓舞军队士气,提高军队战斗意志,赫连勃勃除了赏金封官外,还召集各民族音乐演奏家组建朝廷乐队,并亲自指导用大鼓、铜锣、长号奏出气势雄宏的出征曲;又用马头琴、鹰笛、二胡精心编出优美的庆功曲。

在出兵陇东,占据安定城后,赫连勃勃登上茹河南岸的高高山,远望东方董志塬雄浑厚重,俯视山下茹水潺潺流水如歌,一时间心情大好,放声高歌,传令让朝廷乐队进驻高高山,并在山下石崖开凿石窑为乐队工作坊。

自此之后,每逢大夏军队出征,见到赫连城内旳杏黄旗帜升起,顿时对面高高山上总能传来气势磅礴、激昂的出征旋律,瞬间让将士们个个热血沸腾;在军队凯旋的时候,高高山上欢庆的乐声,像似昭告天下,赫连勃勃的功德与天相连。

时至今日,当我们听到各民族的音乐交融韵侓,我们便会明白,赫连勃勃不仅是一位残暴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也是文明基因的重组者。大夏王朝那些悲壮的故事,早已在沧桑的历史岁月中,渐渐融合成为现代文明的符号。

乐工山,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见证着大夏王朝的兴衰荣辱,也承载着大夏王朝曾经的标志性记忆。

乐工山下赫连城,黑脸天子练雄兵。

牧马南山茹河饮,枣不长刺水无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镇原赫连城与乐工山的故事已被历史的烟云淹没得无影无踪,但古老的陇东民歌中,仍然传唱着赫连勃勃在镇原的故事。

□秦克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镇原县赫连城边乐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