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天晴地朗。重庆忠县松柏村韩家沟,山风吹过,竹影婆娑。温暖的阳光、适宜的气温,把小小的山村变成一幅展开的画卷。又到市级非遗“土法造纸”一年一度开坊造纸的时节,寂静了一个冬天的韩家沟也随之热闹起来。
“哗啦啦,哗啦啦……”一阵流水声打破了寂静,循声而去,一位年过半百的汉子正弓着腰,双手拿着一个木框筛子,娴熟地在水池中掠过……
“韩师傅,好久不见,又回老家造纸来了。”来看热闹的邻居一边围观,一边和他打招呼。
“回来了,这个老手艺不能丢啊,你们家有没有年轻人想来学的,我把这项技术全都教给他!”然而,他得到的却是一片沉默。
土法造纸代代相传
他6岁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项技艺
韩师傅名叫韩继安,忠县白公街道松柏村韩家沟人,今年56岁。今年是他和土法造纸结缘的第50个年头,2009年他家传的“土法造纸”技艺入选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也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清明假期,记者专程前往韩家沟,采访这位有土法造纸“活化石”之称的民间达人。韩师傅告诉记者,他马上就要60岁了,加上关节炎越来越严重,常常手脚酸麻。希望通过媒体帮他达成一个心愿:寻找一位热爱传统文化,想要学习这项非遗技艺的传人,把他家祖传的土法造纸技艺传承下去。
韩师傅介绍,土法造纸技艺是利用山间嫩竹,经选材、浸泡、发酵、碾压、舀纸、晾晒等工序制作纸张的一项古老技术。这种产品俗称火纸或方连纸,主要用于书法、制作工艺品、祭祀和日常卫生等方面。
松柏村土法造纸历史悠久,韩家是当地有名的造纸世家。在过去,造纸也是村里家家户户在务农之余主要赚钱的营生之一。
“从6岁开始,我就跟着父亲学造纸,13岁就基本上掌握了土法造纸的流程。”韩继安娓娓道来,他小时候常到家里造纸作坊玩耍,看着父亲光着脚板有节奏地踩踏着坑里的原料,他倍感好奇,于是自己也光着小脚丫尝试,自那以后便迷上了造纸。
从鼎盛到衰落
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失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土法造纸迎来了新发展。
“那些年,我家的作坊每年可以生产10多吨纸,每天有近百元的收入。”韩继安说,他家造出来的纸张细腻、柔韧,深受用户青睐,他家还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造纸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选材、浸泡、发酵、碾压、舀纸、晾晒,要用一两年时间。”韩继安说,土法造纸工序十分复杂,每年二三月要进山砍采头一年的嫩竹,先刨成竹片晾干后放入池中浸泡3个月左右,然后在干池中发酵一至两个月后加入清水浸泡储存,竹料经过这样处理后,到第二年清明节前后,才能开坊舀纸、晾晒,最后制成纸张。
土法造纸,选料讲究、工序繁杂、过程漫长,如果不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必定会给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困扰。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冲击,小作坊用土法生产出来的纸张的市场越来越小、销路越来越窄。
现在,由于主要用于书法、制作工艺品的纸张需求量太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成本又很高,已经停产了好几年,目前还在生产的就只有用于祭祀和日常卫生的低端产品。“松柏村、苦井村、护国村的许多造纸作坊都先后停产了,现在周围几个村只有我们一家还在坚持。我不能让土法造纸这项古老的技艺失传了!”韩继安满心惆怅。
寻找一位传人
把祖传的非遗技艺传下去
每年清明前后,进入造纸制浆阶段,韩继安驱赶着一头黄牛将上年发酵好的熟料在石碾盘上碾碎成絮状纤维,再放入专用水池中分裂纤维,搅拌制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绝活。
“制浆完成后就是舀纸。舀纸是土法造纸最关键的环节,手势要自然流畅、用力还必须均匀,否则纸张就颗粒粗糙、薄厚不一。”韩继安一边操作,一边提醒身旁的儿子韩海金、女儿韩海杰。
韩继安的儿女都有自己的事业,儿子韩海金在忠县县城从事汽车美容行业,女儿韩海杰则在重庆主城拥有自己的广告公司,听说父亲在老家的作坊这几天开工,特地趁着清明假期赶回来看看。
“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情,我也不奢求他们能回来经营这个营生,但是只要回来,多少也能学到一点,人不能忘本。”韩继安说,以造纸为生显然不可能,平日里他多在县城或外地从事建筑业补贴家用,自己尚且如此,又怎么好怪孩子们不继承祖业呢。
“这些年,国家对传统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在加大,但是造纸每个环节都需要亲力亲为,人工投入很大,而且碾压竹料就必须养一头牛……这些都需要沉得下心来,还需要对传统文化和技艺有一腔的热爱与坚持。”韩继安说,“不管能不能挣钱,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宝贝一定不能丢!”
为了留住土法造纸这门技艺,韩继安每年都会少量制作一部分纸张,一年的产量还不到1吨,只相当于高峰时1个月的产量,“这会给我带来一丝慰藉。”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加上他关节炎的老毛病越来越严重,病痛严重影响到了他造纸技艺的发挥。
“作为一位市级非遗传承人,我有一个心愿——希望通过重庆晨报寻找一位热爱传统文化、想要学习‘土法造纸’非遗技艺的传人,把祖辈代代相传的土法造纸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如果有人愿意学习,我会免费倾囊传授,这样我也能安心退休养老了。”矢志坚守50年的韩继安,对这项非遗技艺依然满怀期待。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通讯员 赵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