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让“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一代

转自:劳动午报

在探索中前行,在传承中升华,终成行业翘楚;以真心为基,以热忱为翼,助力梦想腾飞。对于陈经纶中学分校科技教师兼任科技组教研组组长刘鑫来说,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耕是一份难得的幸运。从教12载,他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不断钻研、摸索前行,倾尽心力为孩子们点亮“科技之光”。他带领学生们在科技的广阔天地中驰骋,屡创佳绩,多次斩获机器人赛事的世界冠军,用科技的力量为下一代照亮前行的道路,为他们的未来描绘出绚丽的蓝图。

边学边教 终成特色

刘鑫成为一名科技老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2012年,他初到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任教,恰逢该校全力推进特色教学项目——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建设。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刘鑫欣然“揭榜挂帅”。

“就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搭建、编程,让机器人动起来,这在当时的国内中小学还是个新领域。”刘鑫说,这门课程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对从小培养科技型人才特别有意义。

理想虽美好,但实践之路却充满挑战。对于刘鑫而言,想要教好学生,自己必须从头学起。他广泛搜集国内外计算机、编程、智能机器人等相关领域的书籍和教材,一本本地研读,深入钻研其中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刘鑫积极参加各级继续教育和学科进修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专业素养。他与同事们紧密合作,对该领域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并编写出一套智能机器人基础课程。这套课程不仅涵盖了基础知识,还融入了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为学生们开启了通往智能机器人世界的大门。

“智能机器人领域发展很迅速,我们的课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刘鑫深知这一点,他和同事们从基础课程入手,逐步拓展到专业课程,从理论教学延伸到实践操作,从传统的纸面学习迈向AI智能化教学,并将课程受众从初中生扩展到中小学生。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智能机器人特色教育项目逐渐成为该校科技教育的龙头项目。

“孩子们从二年级起就能接触这门课程。它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既动手又‘烧脑’,孩子们乐在其中,而我也在教学的过程中愈发热爱这份事业。”刘鑫的言语间洋溢着对教育的热忱与执着。

凭着对事业的热爱,刘鑫越钻越深,教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多年来,他参与了各级各类的研究课和展示课,包括市级研究课《智能机器人——双光感巡线》《STEAM理念下的教育机器人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例》等,区级展示课《智能机器人——NXT小车搭建》等。他还参编了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指导教程丛书之《机器人创新与实践》《机器人探究与实践》,主持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智能机器人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他撰写的论文获得了北京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二等奖。

冠军之外 另有收获

在刘鑫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逐步实现了中小学贯通的梯队式培养模式,并很快成立学校智能机器人社团。目前,参加社团的人数达到70人左右。

竞赛是检验学习成果和激发学习动能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教研之外,带孩子参加比赛成为刘鑫的重要工作之一。

目前,刘鑫承担了学校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机器人综合技能等多个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工作。学习、备赛、参赛……从区赛到市赛再到全国赛乃至世界级比赛,刘鑫带领孩子们四处征战。

2012年-2019年间,刘鑫指导的VEX工程挑战赛和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连续7年进入国赛,并多次获得金牌奖项。其中,2014年,他率队参加美国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获得(初中组)世界总冠军,这是北京市在这个项目上取得的最好成绩。2019年,他带队参加第十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获得冠军。同年,他带队在VES世界锦标赛摘得初中组全能奖,这也是目前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学校智能机器人社团曾连续多年获得“朝阳区十佳精品社团”“北京市金鹏科技团机器人分团”称号。

“获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比赛中收获成长。”刘鑫常常教导学生们带着平常心全力以赴,努力在成绩之外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乃至性格上的磨炼与成长。

“通过比赛,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与高手之间的差距所在。”“我发现相比临场发挥,充分的准备更重要。”“细节,必须做好每一个细节……”每次比赛后的小结,刘鑫总能欣慰地看到孩子们的成长。

用心托举 助梦成长

成绩的背后,少不了天分、运气,但更多的是持续付出。

“培养孩子们勤于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非常重要。”刘鑫说,为此,他和学科组同事们一起共同研究,将职业能力体系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任务的布置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学习难度,让学生们从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只要他们眼中有光、心里有爱,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一切付出都值得。”无论是大课间、放学后,还是周末和假期,总能看到刘鑫忙碌的身影。他带领学生们熟练地操作各种技能,搭建机器人,编写程序。面对学生们的困惑,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对于那些操作不熟练的学生,他更是手把手地指导,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要领。进入赛季时,他更是几乎放弃了所有周末和休息时间,用来辅导和训练学生参赛,用心托举起孩子们的“科技梦”。

辛勤耕耘,终结硕果。在刘鑫的教育和引导下,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选择了自动控制系等相关专业,有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将兴趣变成事业——创办机器人培训机构。学生许毅后来凭借科创项目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的最高荣誉。学生王颉在获得“宋庆龄奖学金”后,还专程回到母校,送来一封感谢信、一面锦旗和一笔“宋庆龄奖学金”。

令刘鑫更为欣慰的是,近年来当他问到孩子们长大后想做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的回答是“科学家”“宇航员”,还有的同学说,想成为科学老师——“像刘老师一样的科学老师”。

□本报记者 孙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让“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