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受伤事件多发!玩“悬崖秋千”前,先来看看这份最新消费警示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赵劲松

“人在前面飞,魂在后面追。”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红游乐设施,“悬崖秋千”因其独特魅力迅速走红,晋升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项目,但也发生过多起游客受伤事故。4月7日,针对新兴游乐项目“悬崖秋千”的安全隐患问题,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甘肃、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消费者保护组织共同发布消费安全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相关风险。

安全风险较高,“广西首个”已关停

“悬崖秋千”也叫“云端秋千”,是一种新兴的极限游乐设施,因其强烈刺激的感官体验而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喜爱。国内最著名的当属重庆奥陶纪主题公园的“悬崖秋千”,一旦坐上去相当于要连续“跳楼”10分钟。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查询发现,广西首个“悬崖秋千”位于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老君洞景区,建在羊角山悬崖边上,距离悬崖下方的地面有150米,于2018年开始运营。此外,南宁马山弄拉景区天云山、河池市罗城棉花天坑景区、玉林市北流铜石岭景区等景点内都有悬崖秋千,是景区招徕游客的核心项目。

“非常刺激,心脏差点掉出来,全程眼睛睁不开,不敢再坐第二次了。”曾体验过“悬崖秋千”的刘女士说,整个体验过程有强烈的失重感,她因刺激和害怕叫得嗓子都疼了。

在游客排队体验的同时,这几年“悬崖秋千”事故频发。2023年1月,浙江宁波一景区高空秋千项目突发故障,一名男子腿部受伤;2019年3月,湖北荆门一“悬崖秋千”发生安全事故,一工作人员和一女游客受伤;2019年8月,重庆奥陶纪景区内,一名游客在体验“悬崖秋千”时,电缆钢丝发生脱落……

“此前,对于‘悬崖秋千’既没有强制性规定,也没有行业标准,有的甚至是景区自建。”一名不愿具名的从业人员透露,部分“悬崖秋千”在结构设计上存在缺陷,选材用料参差不齐,安全管理把控不严,为事故发生埋下了隐患。

“人在前面飞,魂在后面追。”有游客调侃,“一看一个不吱声。只敢中午荡,怕早晚出事。”

“我们已经停了好几年了。”4月7日,融水老君洞景区的工作人员说,因安全风险较大,景区内的“悬崖秋千”项目才运营了两三年,就主动关停了。罗城棉花天坑景区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卖‘悬崖秋千’这个项目的票了”。

游客曾先生告诉记者,马山天云山的“悬崖秋千”仍在运营,今年2月他曾前去体验,“原价要50元,活动价30元”。

马山天云山的“悬崖秋千”今年2月仍在运营。网友供图“悬崖秋千”。网友供图

强制性国标已于3月实施

11地联合发布消费警示

2023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将“悬崖秋千”纳入特种设备中的大型游乐设施实施监管,并部署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2024年11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悬崖秋千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标准规定了“悬崖秋千”设计、制造与安装、使用管理的安全要求,对该类设备的结构型式、载荷计算、控制系统、承载系统、安全防护装置等作出具体规定,如“悬崖秋千单个横梁吊挂的乘人装置承载人数不应超过2人”“悬崖秋千应设置防止人员从高处跌落的安全栅栏”“悬崖秋千不应安装在高压架空输配电线路通道内”等。

4月7日,针对“悬崖秋千”游玩安全,广西消委会联合甘肃、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消费者保护组织发出消费警示。

要牢记安全第一。荡“悬崖秋千”务必要选择正规的、经过有关部门核准安装、设备状态完好并且有安全检查记录和维保措施的 “悬崖秋千”,千万别去荡未经批准、私自安装的“野秋千”。

要确定身体符合条件。“悬崖秋千”对消费者的年龄、身高、体重都有一定要求,消费者要对自己安全负责,认真阅读相关规定,身体条件不适合的坚决不荡“悬崖秋千”。患有心脏病、习惯性脱臼、骨质疏松习惯性骨折以及恐高症者、孕妇、不适合剧烈运动的朋友不建议参与这项活动。

要服从工作人员管理。荡“悬崖秋千”前工作人员会讲解安全注意事项,消费者一定要认真听讲并按规范动作操作。荡 “悬崖秋千”按规定要穿戴特定的服装,这是保护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种服装有一根绳子固定在旁边的栏杆上,能避免万一发生的坠落风险。

要注意人身财产安全。荡“悬崖秋千”时尽量不要携带贵重物品;在荡“悬崖秋千”过程中切勿使用手机或相机拍照,一是保障人身安全,二是防止手机或相机掉落。

“风光无限好,安全更重要”,再次提醒消费者,无论任何时候参与任何游乐活动,在放飞心情的同时一定要确保身体和财产安全。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戴昕明

校对:黄少华

责编:唐海波

审核:段钦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受伤事件多发!玩“悬崖秋千”前,先来看看这份最新消费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