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深耕思政教育,徐州为教育强省建设蓄势赋能

□ 通讯员 胡辉 苗磊

本报记者 张耀文

春季新学期,徐州市各级各类学校200余万名学生重返校园。各地各校通过举办红色迎新仪式、开学第一课等方式,用好红色思政资源,引导师生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开启成长成才新篇章。

近年来,徐州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深挖课程资源、建强教师队伍等措施,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徐州这一江苏教育大市,通过深耕思政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平台共建,为教育强省建设蓄势赋能。

完善工作机制,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近年来,徐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深入推进区域教育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2020年9月,徐州市出台《关于开展“共享思政资源 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思政教育 培养时代新人”项目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市构建一个有机的思政育人系统。5年来,徐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徐州市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纳入中小学校党建考核,从机制上确保思政教育工作落地见效;建立党建、论坛、网络、活动“四大平台”,推动徐州市大中小学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协同发展;积极培育典型示范,先后选树徐州一中、邳州市八义集高中、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等一批示范基地,形成30多个特色品牌,有效推动全市思政教育整体提升。

此外,徐州市结合在徐高校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及相关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建思政教育联盟。在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各联盟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

作为徐州市思政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的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与邳州市八义集高级中学、新桥中学等乡村中小学共同组建“城乡铸魂育人实践站”,提升教师思政课育人整体水平,筑牢协同育人阵地。

在思政联盟带动下,徐州各校围绕思政资源共享、教育交流、课题研究等方面提升思政育人水平,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深挖各类资源,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课程资源是关键。徐州市实施教学水平提升行动,在深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载体、拓展教学场域等方面下足功夫,制定课程思政标准,打造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地方特色思政课程。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在打磨展示课程“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新实践”过程中,将徐工集团创新探索融入课程教学,指导不同学段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做好整体设计。“这种贯通式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让各学段学生切身体会思政教育丰富内涵。”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秀芝深有感触地说。

徐州市注重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全方位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徐州市民主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感悟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深刻内涵;徐州市第十三中学学生走进徐工集团,沉浸式感受“大国重器”,增强民族自豪感。

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徐州市积极选树思政课实践基地,充分挖掘红色场馆育人功能,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与徐州市教育局联合申报的“建设‘三三三’工程,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项目,获评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徐州市还加强思政课程群建设,在保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结合各学段特点丰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徐州市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音体美史地生课程思政“金课”大赛,实施省“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示范区建设”项目。

通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在重要节点开展情景式思政课和“同上一堂思政课”等系列活动,徐州逐步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从点到面的贯通、由课到人的延伸、自内而外的互联,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育人方式,徐州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成果显著。各地各校深入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累计立项78个省级项目、160个市级项目,一批思政示范项目引领辐射全市,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案例、江苏省精品项目和优秀项目,在全省产生较大影响。

建强教师队伍,多维度激发育人活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徐州市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源头培养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江苏师范大学作为徐州市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从源头培养和在职培训两方面入手,积极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该校定期举办“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上党史课”主题活动,吸引近300名思政课教师参与,带动徐州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升。

徐州市教育局持续加强机制保障,侧重指导县(市、区)和直属学校向思政学科倾斜,统筹解决好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思路,在选优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同时,还以思政课教学名师、“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等为主体力量,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团队,定期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名师巡讲等活动,带动全市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云龙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宋梅是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在市教育局和云龙区教育局支持下,我们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活动,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课题研究和名师教学观摩等。”宋梅说,她主持的《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实践探索》课题在丰县、贾汪等县(市、区)的30所学校推广应用,带动近500名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

此外,徐州市还通过举办全市中小学思政课擂台赛、中小学爱党爱国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激发教师参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热情;组织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班,表彰年度思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等“七大行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创新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教育实效

在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徐州市教育部门注重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实效。各学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思政教育基地,积极探索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感染力和实效性。

徐州市鼓楼区发布“红色鼓楼”“文脉鼓楼”等6条大思政课路线,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活动,在实践、体验和研究等方式中,感悟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泉山区教育局通过校地共建、市区联动,定期开展各类思政教育共建活动,把思政教育贯穿学校党建、教学全过程。

徐州市还注重将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推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各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模式;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个性化关爱行动等措施,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课程资源日益丰富,教师素质显著提升,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如今,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真正给徐州教育带来多方面积极改变。

例如,徐州市不断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团队建设,发挥学科中心组引领示范作用,成立“三新四行动”项目组,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通过邀请专家进行命题、写作、阅读分享等活动,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能力进阶。此外,加强课例研究培训、命题研究培训、赛课评比、开展区域横向联合、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纵向联合等一系列活动,多元赋能徐州市教学研究,提升教研品质,加强思政铸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徐州教育系统将落实好立德树人首要任务,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赋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建强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守牢教育系统安全底线,为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深耕思政教育,徐州为教育强省建设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