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出自清朝廉吏张伯行为谢绝送礼者所写的《却赠檄文》。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时,为整肃官场贪风,严禁徇私舞弊,不得上下互相馈送所写,贴在居所院门上及巡抚衙门外,并作为一道政令,在全省贯彻执行。这篇檄文全文共56字,用八个“一”字生动表现出张伯行爱民、廉洁的形象。老百姓看到此文后无不拍手称快,送礼者看到此文悄然离去。此文是张伯行为官清正、操守清洁的真实写照,成为大清官场的一段佳话。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河南仪封(今兰考)人。清代康熙年间因擅长治水,在朝野名声大噪。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正值饥荒年,“通省大水,秋无禾”,张伯行被紧急调往山东济宁,并设为山东济宁道。在任期间,他一边赈济灾民、开仓放粮,并让家人连夜缝制棉衣棉被,分装数船赠与百姓。另一方面,他总结经验,提炼出治水四子诀:疏、浚、筑、塞。经过精心治理,山东水患慢慢平息。康熙第五次南巡时,途经济宁,见境内河宴水清,运河通畅,大为感慨,又特意召见张伯行亲疏“布择安流”的匾额,赠他作为褒奖。
后来,张伯行官至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但他始终洁身自好,从不收取老百姓一点恩惠,百姓赞誉他为“天下第一清官”。公元1711年,因“辛卯江南科考”弊案,与两江总督嘎礼产生冲突,张伯行被迫解职。上京前,百姓带了很多食物探望他,他婉言谢绝。百姓说道“公在任,只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意思是您在江南时,除了江南的一瓢水,您一无所取;如今您要离去,千万不要再拒绝百姓的一番心意了。最终张伯行只收下一捆青菜和两块豆腐,取一清二白之意,成为一段千古佳话。张伯行去世时,雍正皇帝赠谥“清恪”,赞其为官清廉、恪尽职守。光绪初年,张伯行从祀孔子庙庭,有清一代的两百多年中,也只有三人得到如此殊遇,张伯行就是其中之一。
廉者,政之本也。张伯行的《却赠檄文》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言辞,展现了清官廉吏的高尚情操。在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中,除了《却赠檄文》,还有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海瑞的《治安疏》等,其中蕴含的公正无私、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为当代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党员干部要做到慎独慎初慎微,一方面要传承“吾日三省吾身”的省察传统,自觉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习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运用历史智慧增强自身的廉洁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另一方面要坚守初心使命,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将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作为行动指南,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嘉祥县干部政德教育培训中心 赵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