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清明前后,位于福建省屏南县岩后村的革命老区展示馆迎来一批批研学团队。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研学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座白水洋溪畔的小山村,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历史。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在福建省政协和各挂钩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屏南县整合优势资源、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乡村振兴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添砖加瓦”,盘活文旅资源
1月22日,“邮驿文化主题馆”在屏南县寿山乡寿山村开馆(陈伟杰 摄)屏南县森林覆盖率高、气候宜人,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和休闲避暑胜地;同时,屏南也是文化名城,传统村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相关单位的倾情帮扶下,城乡基础设施和要素配套持续完善,文旅业态不断丰富,旅游品质有效提升。
岩后村位于屏南县北部白水洋景区内,是全省二十六个重点老区基点村之一。近年来,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岩后村完成全村道路亮化工程,通村公路绿化美化工程;加快改造和建设张家镇故居、革命历史展示馆;重走红军路步道、住红色民宿等,有效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实现“双增收”。
寿山乡寿山村地处屏南县“东大门”,历史上是“茶盐古道”的中心枢纽和重要驿站。年初,在福建省邮政管理局的支持和帮助下,“邮驿文化主题馆”在寿山村开馆。“寿山乡将以此为契机,结合文旅产业布局,向东联结‘百里画廊霍童溪’,向北融入白水洋鸳鸯溪,谋划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产品。”寿山乡党委书记周朱顶说,主题馆为寿山乡文旅发展注入了全新的魅力与活力。
随着一个个项目加速落地,屏南文旅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717.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6.8亿元,分别增长16%、19.9%,城乡居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培土”“追肥”,做强特色产业
屏南县长桥镇半圳村茶树菇合作社菇农整理菇筒 (王志凌 摄)滑菇、羊肚菌、茶树菇、黑皮鸡枞……近年来,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越来越多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与风味的食用菌被端上大江南北的餐桌。屏南县平均海拔830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之技术不断进步,使大部分食用菌实现了反季节栽培。
在福建省政协挂钩领导的协调和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屏南县获批“国家(福建)珍稀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和“屏南县食用菌产业园区(集群)建设”专项债项目。以此为契机,屏南完善了主要食用菌生产乡镇的配套基础设施,产量与品质得到提升;积极调整食用菌产业品种结构,构建“多元化”食用菌发展格局;持续补齐发展链条短板,推进食用菌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延伸,增加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政策加力、资金加持,助力屏南加快打造“进阶型”菌业强县。
高山气候特点也为高品质绿色生态农产品提供了生长沃土。在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屏南积极打造“全省一流的高山农业基地”。推进老旧蔬菜大棚改造升级,加快蔬菜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名特新优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试验和推广力度,推进品种迭代;编制完成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改进耕作方式,全面强化蔬菜质量管控。2024年屏南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复种)、产值近8亿元,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熙岭乡列入省级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计划,岭下乡纳入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项目库,长桥镇半圳村、路下乡凤林村、岭下乡上梨洋村列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项目……各类政策成为屏南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202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3%、居全市第2位。
近日,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严可仕第14次带领挂钩帮扶单位负责人赴屏南县调研,充分肯定了屏南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对各单位的倾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各帮扶单位的特点和优势,找准“屏南所需与自身所能”的结合点,切实提高帮扶成效,助力屏南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台阶。(李昊)
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