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工新闻网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国消费者协会首次联合发布10件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引导各级检察机关和消费者协会(委员会)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其中,《河北省廊坊市检察机关督促整治血液净化医疗违法行为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
廊坊辖区某民营医疗机构以免费体检为名,招揽老年人前来听健康讲座。讲座中,对其“三氧自体血回输疗法”夸大宣传,声称通过该疗法进行血液净化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此外,该医疗机构还在门诊诊疗中推广“血脂净化”项目,并将诊疗过程录制视频对外发布。该医疗机构的违法诊疗活动不仅扰乱医疗管理秩序,而且可能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及健康权益。
2024年5月初,廊坊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市检察院)在网络短视频平台发现上述案件线索,并于2024年5月24日立案后,调取了涉案医疗器械备案信息、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档案、诊疗记录和病历资料、行政执法台账、从业人员相关资质,并对行政机关、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患者进行询问。通过梳理证据,确定涉案医疗机构存在违规使用医疗器械,违法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虚假宣传误导、招揽病人,违法发布医疗广告等问题。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市检察院于2024年6月6日,向负有医疗机构监管职责的廊坊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卫健委)制发检察建议:一是对涉案医疗机构加强监管,对医疗机构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整治;二是全面核查涉案从事医疗行为人员资质,对违法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人员依法依规处理;三是对案涉医疗违法行为在全市开展系统排查,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四是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其他违法问题线索,按照相关规定处置。
2024年8月1日,市卫健委书面回复称,已对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的医院进行处罚,但对已不在本地且难以联系的涉案非卫生技术人员无法实施处罚;认定存在虚假宣传问题,但其查处和线索移送不属于该单位职责;因涉案医疗技术未明确其种类,也未找到相应的技术规范,因此,对于是否属于违规使用医疗器械无法认定。
收到回复后,市检察院就违规使用医疗器械等问题,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咨询。相关专业意见均支持检察机关的认定意见。
2024年9月18日,市检察院经跟进调查,认定行政机关对检察建议中所列违法问题未整改到位,公益受损状态持续存在。该院将案件移送至行政机关所在地广阳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广阳区检察院),广阳区检察院经审查于10月11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起诉后,市卫健委多次与检察机关会商法律适用问题,对涉案违法问题均予认定,责令涉案医疗机构停止违法行为,对相关单位及人员进行了查处。同时,为加强全市医疗机构临床医疗技术管理,保障广大患者诊疗安全,市卫健委印发《廊坊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核查工作方案》,对违规开展禁限类医疗技术、超出医疗器械使用说明开展医疗技术等问题开展系统整治,共整治问题医疗机构13家,查处非卫生技术人员2人,执业医师2人,罚款156500元;召开全市卫健系统执法工作培训会议,培训执法人员300余人;将虚假宣传违法线索移送有关部门立案查处,处罚21400元。
2024年11月4日,市卫健委将整改情况书面回复广阳区检法两院。经跟进核实,相关问题均已整改到位。广阳区人民法院于12月10日裁定终结诉讼。
近年来,一些医疗机构故意模糊混淆相关医疗技术概念,打着“血液净化”招牌,吹嘘包治百病,利用老年人辨别能力差的弱点,以及基础病患者迫切恢复健康的心理,违规使用医疗器械和非卫生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所谓“血液净化”。就诊患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仅支付高额治疗费用,其健康安全亦未得到有效保障。检察机关紧盯医疗领域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通过行政公益诉讼司法手段,积极借助专业“外脑”力量,依法督促行政机关全面整治违法违规问题,彻底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切实维护消费者就医安全和健康权益。
记者贺耀弘
编辑: 李飞 责任编辑: 王红润 审核: 王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