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文旅精品图书生成路径探析

转自:中国旅游报

□ 陈 冰

当前,文旅图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正以其独特的载体价值,实现文化自信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它们不仅是游客深度体验的文化导览手册,为城乡发展注入文化灵魂,更是投资者认知文旅资源的全景窗口。这种多维价值的交融共生,生动诠释了文旅图书在新时代语境下,既赓续文化根脉又激活创新动能的历史使命。本文以中国旅游出版社有限公司“吉林旅游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出版工作为例,从选题策划、内容锤炼、设计创新三方面着手,探索文旅精品图书的生成路径。

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工作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图书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文化和旅游的地位日益凸显。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出版方一方面要立足国家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精心选择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出契合时代要求和读者需求的文旅精品图书。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冰雪强省”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吉林省的生态、历史、民俗和冰雪产业在全国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基于以上考虑,出版方经多方研判,最终确定丛书的三本分册为《吉山吉水·生态吉林》《宝藏历史·岁月吉林》和《洞见传承·人文吉林》,以生态、历史和人文三大主题为框架,从空间格局、时间脉络与文化传承三个维度,研究“一山三江源”的生态如何构建起吉林省文化和旅游的空间地理骨架,考古遗存如何显示吉林省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中心,四季民俗如何诠释吉林省文化和旅游的清晰内涵,通过文化基因解码,构建地域文化资源的立体认知体系,向世界传递吉林这片黑土地的生态之美、历史之厚与人文之韵。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图书服务行业的方式,正从线路、攻略的“推出去”模式升级为以文化、特色“吸引人”的“润物细无声”模式,文化的塑造力带来更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考虑到面向大众读者,丛书立足吉林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告别百科化、宣教化的传统模式,以散文化的语言,用文学化、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加大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增强文本阅读的趣味性、故事性和哲理性,吸引读者看到吉林珍稀的野生动物、有温度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内容锤炼

在做好选题策划的基础上,文旅精品图书要坚持内容为王、品质为核,做到严谨而不失生动、专业而不失通俗,兼顾深度与普及性,用高品质内容打动读者,赢得市场。

丛书的创作过程采用了跨领域、多层次的协作模式,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资源,实现文化挖掘深度与广度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出版方邀请吉林省内生态、历史、人文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担纲丛书主编,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学术眼光,从不同视角对吉林省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另一方面,出版方招募优质作者团队,进一步拓展了创作的广度与深度。这种多方合力的创作模式,确保了丛书内容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品质为核的关键还在于提炼、总结、生成高品质的内容。为了给丛书注入鲜活的地方叙事和人文价值,出版方组织专家团队多次赴长白山民俗博物馆、图们江、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四平市梨树县关东农耕博物馆等20余处核心文旅地标开展田野调查,采集摄影图片、文字材料500余份,补充资料50万字。结合调研的丰富素材,出版方与作者反复提炼书稿内容的亮点和可读性,最终精编成书。通过丛书,读者能够“触摸”中华秋沙鸭羽毛纹理的柔软质感,见识不畏寒冷破土而出的冰凌花,邂逅在特殊气候条件下才能形成的“六边形战士”粉雪;能够想象古人用骨、石、贝壳等硬物在陶胎上进行艺术创作,回顾决定历史走向的“宁江州之战”;还能欣赏查干湖冬捕鱼跃人欢的盛大场面,和长白山的孩子们一起提着冰灯迎新年。

设计创新

文旅精品图书往往图文结合,但仅此还远远不够。为了进行设计创新,突出图书亮点,出版方结合丛书内容,以建构地域美学体系为核心理念,通过系统性设计,实现文化价值的视觉转化。设计团队深度解构吉林省文化基因,从生态图景、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三个维度提炼设计语言。全书创新采用杂志化版式设计,通过跨页大图与组合图文的穿插布局构建叙事节奏,配合大量珍贵图片及艺术手绘地图,形成层次丰富的视觉表达。装帧工艺方面,丛书采用16开裸脊精装,搭配内外双封设计。外封运用漆片工艺呈现色彩质感,内封采用压凹技术传递古朴触感。内文以四色高精度印刷技术还原地域色谱,最终实现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深度融合。

设计创新提升了丛书的视觉美感,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载体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艺术体验,丛书因而成为兼具文化深度与审美价值的收藏品。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出版社有限公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文旅精品图书生成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