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守拙工坊: 探索别样育人模式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刘志贤  通讯员  米丹

  每天晚饭后,只要没有课,赵洋都会雷打不动出现在学校科学楼8楼的自习室,辅导前来咨询的学弟学妹们。

  赵洋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在大一期间有幸参加了裴承慧教授创建的“新希望团队”公益助学活动,并在“勤奋 专注 合作 奉献”团队文化的感召下努力成长,因表现突出在大二时加入了“新希望”团队。这是一个致力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项目,于2013年发起,最鲜明的特色便是“师生共建、朋辈育人”。随着团队育人示范和孵化作用的日益凸显,2024年10月,在此基础上又成立“守拙工坊”,同步成立守拙工坊党支部,在党建引领下增强育人动力,成为机械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搭建师生共同成长、跨学科协作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平台。

  “守拙抱朴,匠心致远”——这是工坊的育人理念。团队重视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术背景、兴趣和能力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成长路径,为其提供定制化、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大一学生以基础技能提升为主,大二学生以思维和兴趣点拓展培养为主,大三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为主,大四以融会贯通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主,而且每个年级都有对低年级学弟不同维度的朋辈指导任务。

  团队协作完成项目、坚持来教室上晚自习、大家一起打卡学习英语、坚持体育锻炼……在这里,通过个性化培养和团队互助合作,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共同成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根据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大一学生李东成为了裴承慧教授新接收的学生。刚开始时,他也很不理解,为啥都上大学了,还被导师要求每天来上晚自习?近一个学期过去了,他渐渐理解了:在集体中,老师和学长们带领大家学习、建模、体育运动,甚至还有艺术涵养方面的学习内容,自己的收获越来越多,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比起在宿舍刷手机、玩游戏,我很喜欢这种丰富充实的团队生活,在这里,学长们对我的帮助很大。”李东深有感触地说。

  赵洋就是李东等大一学生的助教小老师,他每天晚自习负责学业辅导、建模指导等。而大四学长王豫豪、李欣宇的使命有些不同,尽管这两位都已经保研,但他们仍每天待在工作室,带领学弟学妹们完成一些科研项目、科创大赛等。团队所有师生成员,几乎每天晚上都是10点以后离开工作室。“作为一名守拙工坊成员,必须是有爱心、懂奉献、积极向上的,他们能切实发挥朋辈引领作用,达到传帮带的效果。”裴承慧说。

  目前,团队正在组织的科研项目与防沙治沙机械装备有关。裴承慧介绍,工坊将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项目、跨学科合作项目以及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应用场景结合,大幅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平台育人效果的逐渐显现,吸引了更多师生的加入,青年教师何晓东、吕贺、宋晓文、乌日娜、周晶就是新成员,他们之前有的做过很多课题,有的多年致力于学生工作,希望能为团队再“添一把火”,瞄准新工科建设,推动校企联合培养、跨学科培养,把智能装备研发提上一个新高度,真正趟出一条党建引领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新路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守拙工坊: 探索别样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