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魏嘉
【核心提示】
●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推动科技,科技反哺教育,三者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地区创新发展的动力系统,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机整体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助力创新效能提升、释放发展倍增效应的重要举措。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推动科技,科技反哺教育,三者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地区创新发展的动力系统,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机整体。在这一创新战略指引下,需要统筹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有机关系,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目标,将三者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协同推进,释放倍增效应,共同助力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夯实创新基石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内蒙古在教育体制改革领域不断强化立柱架梁,一系列改革措施陆续落地、颇有成效,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入学率连续增长,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教育强国建设描绘了蓝图。结合《纲要》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最新部署,内蒙古需着眼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重点思考如何释放三者的叠加倍增效应。其一,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正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教育的基础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育品德。各级教育都要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点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二,建立教育与科技协同机制。教育和科技互为助力、相互促进。要推动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在各级学龄教育中着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有效贯彻《纲要》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计划”“脱颖计划”;另一方面,各高校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各产业链条的市场化需要,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既要让传统优势学科持续提升,也要推动乳业、稀土、能源等重点学科高质量发展。其三,探索多元化教育发展机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在注重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余,也要注重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专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多元教育方式质量的整体提升,尤其是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多维度激发各行各业创新创造潜力,以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全社会改革发展活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激活创新潜力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构成的良性循环中,科技既是教育事业和人才发展机制的目的端、需求端,也是反哺教育改革和人才成长的动力端、驱动端。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成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课堂、远程教育等新技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逐步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人才成长速度,推动教学工具使用科技化、教学数据获取便捷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也为未来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关键指引,让教育培养更加聚焦、学科设置更加科学、教育成果有效转化,也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支撑人才队伍的成长与进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年来,内蒙古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为主抓手,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集中资源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新成效。下一步,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最新要求和全面部署,一要立足宏观视野,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优质土壤。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加强基础研究、交叉前沿和重点领域的前瞻布局。二要突出关键重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畅通科技与经济融合通道,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三要运用系统思维,以科技创新赋能人才培养,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科研体制改革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改革措施,让科技创新既能服务劳动者,也能解放生产力,让科研人员从烦琐的事务中、从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脱出来,让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回归科研本身,从而专注于重大技术的攻关和突破,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深化人才体制改革 提升创新效能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中最具有创造力、蕴含最大潜力的要素。人才体制改革不仅聚焦如何通过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培育更多人才,更要关注利用有效机制合理使用人才、科学评价人才、有效激励人才和更好服务人才,从而反哺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这就表明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激活人才潜力、发挥人才作用,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多维平台和社会氛围,用体制机制创新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让人才成为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最活跃因素。
近年来,内蒙古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人才创新示范区,以更大力度引才育才聚才,搭建人才发展支撑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既引进了大批外部优秀人才,同时又培育了大批本土人才,让各类人才都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发光发热。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最新战略部署,内蒙古要继续着眼于人才创新体制的完善,更好发挥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一,要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契机,壮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紧缺的战略人才力量,靶向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其二,要聚焦多元化人才培养,不仅注重党政机关和高端科研人才的培育引进,也要围绕当下“五大任务”“六个行动”的顺利推进,着力培养造就生态、能源、农牧业等领域的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聚焦地区发展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培养本土人才,更好发挥本土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潜力。其三,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对于引进人才要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人才在干事创业中无后顾之忧,对于本土成长起来的人才要完善成长机制和晋升机制,使其具有持续进步的发展动力和明确的职业愿景。其四,要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关键,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注重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等多方面的评价。要打破唯学历、唯论文的传统评价模式,鼓励人才创新创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核心。内蒙古要以教育综合改革储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资源,以科技体制改革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潜力,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