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林〛
近年来,大连市在乡村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在资源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实现大连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在构建生态治理体系、加强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运作、提升基层组织与社会参与能力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
生态治理体系
首先,明确治理主体与责任分工。治理体系应以政府为主导,形成统一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引导。社会组织是生态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在生态保护宣传、技术支持和社区动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作为乡村生态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和实践者,其积极参与是生态治理成功的关键。要将农民视为治理体系的主体之一,充分尊重其在生态治理中的权利和责任。农民不仅是生态资源的使用者,也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此外,在明确治理主体的同时,还需清晰界定各主体之间的责任分工。
其次,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一是制定和完善与乡村生态治理相关的专项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应涵盖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森林保护、生态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并明确各项生态治理工作的标准、程序和要求。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生态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治理的监督机制。政府应加强对各类生态治理工作的监管,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可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定期对各地的生态治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强化生态产品的
市场化运作
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市场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需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调节,逐步建立起一个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市场对这些隐性价值进行合理定价。二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和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建设和完善信息化市场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困境。通过建立生态产品的线上交易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供需双方的信息对接,缩短流通时间,提升市场效率。三是推进生态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品牌。政府和企业可通过广告宣传、展会推介、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提升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借助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直播电商等,开展互动式营销,增强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认知和信任。
加强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一是加大对生态产品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可通过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开展生态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二是建立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对符合生态标准的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提供生产补贴,鼓励农民采用环保技术和可持续生产方式。三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村地区的生态产品开发和市场化运作。这些资金可通过专项项目、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形式进行分配,确保生态产品开发和市场化工作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提升基层组织
与社会参与能力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一是加强领导能力。通过系统的干部培训,提高村级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建立村级组织之间的经验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各村之间的交流活动。还可鼓励村级组织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生态治理研究和项目,提升科学决策的能力。二是提高组织能力。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在村级组织内部,建立生态治理专责小组或委员会,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加强沟通与协调。村级组织要加强与上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沟通与协调,确保生态治理工作得到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三是提升监督能力。设立专门的村民监督委员会或生态治理监督小组,负责对生态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增强生态治理工作的透明度,定期向村民公布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建立村级生态治理信息公开平台,提供生态治理的相关信息、政策法规、项目进展等相关内容。
增强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农民的生态意识是其参与生态治理的重要基础。为此,可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参与生态治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通过利益激励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设立生态补偿、收益分配等机制,使农民在参与生态治理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三是通过制度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利。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在生态治理中的参与权利。例如,通过村民自治条例,明确农民在生态治理中的参与权利和义务,确保其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参与决策、监督实施,提高生态治理效能。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基地负责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