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央地融合的生动实践

转自:光明日报

  秦山核电站作为中国大陆核电的“摇篮”,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以党建联建为纽带,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共同书写了一段央企与地方共生共荣的生动故事。

  从打破体制壁垒到产业链深度融合,从民生温度到全球视野,这场跨越40年的“联姻”,正以“红色引擎”驱动央地融合的创新实践。

党建联建 机制创新

  海盐县与秦山核电央地融合发展的实践,始于“红色基因”的深度融合。

  2016年,海盐县率先建立“核电关联产业党建联建协调机制”,将65家本土企业与核电央企纳入同一平台,通过“党建联姻、专家智库、核合公益”三大品牌,打破央企与地方“各自为战”的局面。

  针对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海盐县组建“红色招商专班”,200余名党员下沉一线,推动诺华中国放射性药品生产项目落地。党建的“软连接”,转化为项目落地的“硬支撑”。

  海盐县秦山街道推出“秦心办”党建品牌,在中核同位素生产基地设立联建项目,通过安全监督、柔性服务等机制,为核药企业缩短审批流程。

  目前,常住海盐县的核电相关人口超1.3万人,且高知高技能人才较多。武原街道南门社区常住居民中约2/3为秦山核电及相关单位人员,社区党员中约3/4为核电退休职工,属央企秦山核电与地方融合型社区。

  海盐从县、街道、社区等三个层面与秦山核电、二三公司等核电相关单位,共同建立社区“大党委”,并开展秦山核电管理人员任社区“大党委”专职干部试点工作,由秦山核电退休处有关负责人担任武原街道南门社区、河滨社区“大党委”副书记,选派2名有党群工作经验的职工担任书记助理,下沉社区驻点办公,常态化开展服务。

深度融合 产业链共生

  秦山核电和海盐县的实践,让核电从单一能源供给,发展为覆盖医疗、民生、科技的“生态圈”。

  海盐县在推动“产业—服务—发展”三大产业链条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将党建工作深度嵌入产业链之中,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原则,组建核电关联产业协会,加强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和先进核能技术研发,推进核能综合利用。

  从2008年7月第一家地方企业入驻核电关联产业区以来,海盐核电关联产业迈上了转型升级之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完成了产业门类从单一制造业到一二三产全面开花的转变,累计培育了100余家本土核电关联企业。

  2020年,海盐县与秦山核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打造“企地共融、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本”。协议背后,是双方从单一能源合作向全产业链融合的跃迁——核能供热、同位素生产、核医疗、核文旅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在秦山核电重水堆内,首批国产碳-14同位素于2024年成功出堆,使肝癌特效药钇-90的国产化成本从35万元/针降至10万元/针以下。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海盐同位素产业园的集聚效应——23个项目、总投资超80亿元,涵盖同位素生产、核药研发、核医疗全链条,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核能的光热同样普惠民生。2021年,南方首个核能供热项目在海盐投运,惠及4000户家庭。居民王趣英算过一笔账:“每月供暖费省了30%,再也不用挨冻搓手。”如今,核能供热版图已扩展至养老院、学校及工业园区,年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而在规划中的“零碳未来城”,核能供热系统将覆盖全域。

要素共振 双向奔赴

  在海盐县,当地的“政策工具箱”与秦山的“技术资源池”,形成了独特的共振效应。

  为了加强核电联系沟通,服务核电建设,发展核电关联产业,海盐县成立了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这也是全国唯一的以核电产业服务为主责的政府机构。

  如今,有3000余名秦山核电系统的学生在海盐中小学校就读。秦山核电系统员工的社会保障已纳入海盐体系,海盐出台的人才购房政策也覆盖了核电系统干部职工。

  技术跨界则更具想象力。秦山核电的“核能+算力”模式,为长三角数据中心提供稳定绿电,年替代燃煤5万吨;5G专网和无人机巡检系统,将故障识别效率提升80%。

  海盐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秦山核电与海盐县的融合发展故事,是党建联建机制破解体制壁垒,产业链共生激活创新动能的又一例证。

(本报记者 陆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央地融合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