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前沿观察】扩大疗休养普惠覆盖面 助力职工文旅消费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广大职工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立足职工健康保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国家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持续加强制度供给与顶层设计。日前,全总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大工会经费投入力度助力职工文化旅游消费十项措施》(以下简称“十项措施”),明确提出扩大职工疗休养规模、拓展职工春秋游等举措,推动释放职工消费潜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对职工疗休养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工会亟须将政策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扩大疗休养普惠覆盖面,持续创新职工疗休养品牌特色,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工”字疗休养服务新模式。

职工疗休养是为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缓解工作压力组织开展的以休息、疗养、健康管理为主的福利活动,在推动我国劳动者健康素质提升、满足高精尖产业对技能人才需求、保障核心技术领域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工疗休养工作应坚持健康优先、服务职工的核心原则,将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全过程,实施精细化健康服务,在推动疗休养现代化和体系化建设中展现作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其一,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协同机制,构建覆盖广泛、精准服务的职工疗休养体系。首先,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政策实施体系。明确各级工会、企业、政府的角色与职责分工,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其次,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提升服务供给精准度和政策落实有效性。针对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和欠发达地区职工,工会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区域间疗休养资源均衡配置,确保职工疗休养服务公平普惠、精准可及。同时,强化基层工会的指导协调职能,积极响应全总“十项措施”要求,深入推进职工疗休养计划实施,选树优秀实践案例,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建立职工健康保护的长效机制。

其二,聚焦职工多元化需求,推动精准化、个性化疗休养服务创新升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民健康观念升级,职工疗休养需求也从传统的身体康复逐步扩展至心理健康、压力管理和长期健康保障等。然而,不同身份、地域、行业和岗位的职工在疗休养服务需求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在高风险行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一线岗位,职工对个性化、精准化的康养服务需求尤为迫切。当前,全总“十项措施”明确提出要扩大职工疗休养规模,为满足职工多元化健康需求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各级工会要在政策框架下做好服务创新,建立健全以职工需求、岗位特性和健康评估为核心的分级康养服务体系,全面优化疗休养服务链,引导疗休养基地提供多元化项目,推行定制化康养方案。特别是针对女职工、残疾职工及高风险岗位职工,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长期支持机制。

其三,推动疗休养基地回归公益本位,提升职工疗休养服务的社会效益。疗休养基地建设是落实职工健康保障政策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公益性服务的核心职能。然而,目前一些疗休养基地的公益服务功能弱化,偏离了健康服务的公益初衷。为此,应引导疗休养基地回归公益本位,着力优化基地服务内容和运营模式,全面提升公益服务能力与水平。以全总“十项措施”为契机,加快推进职工疗休养基地服务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基地与职工文化旅游消费、职工春秋游、工会夏令营研学等多元活动有机融合,持续拓展公益服务场景。同时,充分发挥示范性疗休养基地的引领作用,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鼓励示范性基地先行先试、创新服务。加强对示范基地的绩效评估与经验推广,及时总结和复制先进做法,带动各级疗休养基地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持续优化公益服务项目供给,推动职工疗休养服务体系更好融入国家健康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健康服务体系。

其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优化服务模式,打造职工疗休养服务可持续发展新引擎。推动职工疗休养服务在机制、资源配置和场景应用层面走出传统保障型路径依赖,向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转型。应以市场机制为牵引,加快构建由企业、平台与专业机构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激发社会资源与科技力量在疗休养服务中的协同作用,推动大模型技术、智慧医疗、数字健康管理等前沿成果的场景化应用,打造市场驱动、技术赋能、资源共享的疗休养服务生态。要聚焦政策落地与服务创新,完善具有新时代特征、职工需求导向与技术支撑的“工”字品牌康养服务新生态,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贡献工会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地质大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前沿观察】扩大疗休养普惠覆盖面 助力职工文旅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