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今年全国两会上,“未来产业”成为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是6G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近日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认为,6G与人工智能融合是未来通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何让二者结合,产生更大效用,是当前科技界都在思考的问题。
推动社会从“万物互联”
向“万物智联”演进
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更强大的通信技术,它的目标是提供更快速度、更低延迟、更高可靠性,支持更多新兴应用场景。在6G时代,陆地移动通与高、中、低轨卫星有机融合,6G网络将对沙漠、海洋、空中实现全域无缝连接。
当前,我国加速推进6G产业发展。在苏州纳米城,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建成6G专用光电复合缆生产线,一根光纤的传输容量达到1.2Pbit/s,比5G光缆提升15倍。这项技术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通信骨干网建设中得到应用。
华为在太赫兹通信、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6G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在深圳机场安装了6G-RedCap模块,实现设备同步控制只需0.5毫秒。旅客安检系统的数据处理效率提高23倍。
6G将重塑经济社会数字化格局,推动社会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演进。“未来,在6G加持下,机器人有望像今天的手机一样普及。”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刘光毅表示。
“在未来6G时代,在远程会议场景之下,能够提供一个全息影像,让身处各地的与会者,在线上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丁海煜称。
相关企业积极
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业内预计,2030年或迎6G商业化阶段。而到2040年,6G各类终端连接数相比2022年增长超过30倍,月均流量增长超过130倍,最终带来千亿级终端连接数、万亿级GB月均流量的广阔市场发展空间。
随着6G技术持续推进,部分公司明确表示,已经具备或间接参与6G相关业务。
中兴通讯表示,在6G的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持续投入,推进关键技术研发。2024年,在中国IMT-2030(6G)推进组组织的原型验证测试中,完成通信感知一体化、无线人工智能、智能超表面、网络基础架构、移动算力网络、数据服务等方面的测试任务。
顺络电子表示,在通信领域,公司可为相关客户提供磁性器件和微波器件等产品,正在进行6G基础研发方面的研究。
“6G面向更多场景、更多能力,更多要素融合的多维任务需求。”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王晓云表示,在6G商业应用方面,运营商应进一步发挥市场中的先导和龙头作用,首先,要把握好最终用户需求,找到5G痛点,挖掘面向新质生产力的6G需求;同时,要实现全球统一标准,把握好日益凸显的全球运营商的需求差异。
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或将重塑多个行业
6G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将重塑多个行业。据央视财经报道,依靠6G支持的量子级数据传输,医生能在千里之外通过触觉手套完成精密手术操作。6G支持下的数字孪生城市,能实时映射方圆500公里内所有交通、能源系统的运行状态,预测精度提升至99.7%。6G支持的动态能源网络能实现0.01秒级的电力调度,可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突破92%。
千行百业的需求是差异化、碎片化的,对多行业进行重塑,离不开技术标准化制定,从而让各行业之间融通发展。
“各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壁垒、烟囱。”刘光毅认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往往可以把大家聚到一起,从而能够对行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建议,有关部门在重视6G的同时,做好顶层设计,让各行各业的发展与6G匹配起来,真正实现二者的双向奔赴,而不是等到6G技术成熟后,再来思考它如何帮助行业发展。
丁海煜表示,今年6G标准化工作应该会全面展开,更多地去推进6G关键技术和未来相关的一些场景的深度研究。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表示,2025年被视为6G“标准元年”,预计2029年完成标准制定,推出基本产品,2030年左右实现试商用和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