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智慧城市建设需合力破解数据难题

“不断升级的智慧城市方案,将智慧城市的理念细化到了交通、应急、环保、医疗、政务等具体领域以及城市千行百业的实际场景中,让城市治理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说。

曾刚近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智慧城市运行目前存在数据浪费、数据失真、数据孤岛、数字鸿沟等难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在政策部署、技术突破、机制改革等方面不断突破,加以破解。

数智化深度赋能城市治理

随着AI大模型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一轮升级浪潮。

在曾刚看来,智能化手段在及时发现和解决城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社区周边店铺及施工场地等产生的城市噪音和扬尘污染、城市环境卫生、车辆违章停车等问题,一直都是城市治理中的难点。”曾刚称,基于智慧管理平台,目前全国多地都已通过数据驱动、部门精准联动,构建了“早发现、早处置”的协同共治管理体系,在问题被投诉前就进行了妥善处置,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向“智慧治理”跨越。

他举例说,上海某些地区的市容管理人员在日常巡查时手中不再带着传统的记事本,而是一部安装最新“智慧街面管理处置系统”的智能手机。借助高清摄像监控设备对街区情景进行自动捕捉、实时监控、智能分析,第一时间发现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乱堆垃圾等违法违规行为,为街面管理和执法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在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曾刚说,比如,洪涝灾害发生时,智慧化的城市应急系统管网如果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实时提供的灾情信息和数据生成智能化救助方案和调度措施,会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数据是智慧城市运行最大变量

近年来,多地通过视频巡查、物联感知、智能采集等系统,对重点地区和敏感区域实行24小时动态监管,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和驱动因素,如何更好地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类数据,将影响智慧城市下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曾刚表示。

他认为,目前国内在智慧交通、异地医保报销等方面发展迅速,背后离不开大量数据的联通和智能化分析、利用。

近日,湖北荆州市交管局基于交通安全分析及事故防控平台,对近三年14万起交通事故的数据,从19个维度进行了综合研判分析,形成事故热力图,并针对事故高发区域进行提前预防,使得荆州中心城区的交通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严重交通事故数量降低35.88%;陕西西安则在地铁建设中,利用智能传感器、智能视频分析、移动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打造了综合运管平台,服务、保障乘客出行。

据测算,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国数据资源生产总量持续攀升,2024年同比增幅预计超过20%。

值得一提的是,3月1日,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登记工作全面展开。这标志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迈出重要一步。国家数据局有关负责人说,将持续优化平台功能,加快释放公共数据价值,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智慧城市通过高效分析利用数据,可以优化资源和人力分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并增强城市韧性。”曾刚说。

让数据更好地为智慧城市所用

“目前,数据浪费、数据失真、数据孤岛、数字鸿沟等问题仍然是制约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曾刚认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城市居民需要合作,在政策部署、技术突破、机制改革等方面不断突破,形成合力。

随着AI大模型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智慧城市发展,显著提升了数据分析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但曾刚认为,“大模型只是一个工具,它只能基于已经生成的和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所以数据本身的真实准确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旦底层数据失真,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更好地解决一些行业性、专业性难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功能,加强行业自律,制定和发布相关技术标准,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曾刚强调。

在曾刚看来,如何跨越信息鸿沟,唤醒沉睡的数据,保障数据中心的运行安全,并在数据开放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城市管理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智慧城市建设需合力破解数据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