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黄韬
衢州天王塔,始建于南朝梁,属中国建造时间较早的一批寺塔,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仅存遗址得以保留至今。
天王塔遗址,在2009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为水亭街30号民房北侧、红楼大院内,2016年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后,现位于衢州天王塔沉浸式艺术馆内,供游客参观。
近些年来,为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对国内许多考古工作开展宣传,还进行了现场直播,其中就包括了地宫。如杭州雷峰塔地宫,其传奇的发现过程、出土的珍贵文物,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天王塔有地宫吗?如果有地宫,会有什么呢?是为一谜。
一、天王塔的历史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三国时期,随着东吴立国,江南地区成为中国较早稳定下来的区域之一。相对安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吸引了大量佛教信徒和高僧的到来,佛教开始在江南地区流传兴盛起来,江南地区的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就兴建于东吴国都建邺(今南京)城内。从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历代帝王大多信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生动的写照,特别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号称中国信佛帝王第一人,他更是将佛教推上了国教或准国教的地位。
据清嘉庆《西安县志》引旧志载:“天王塔……明崇祯壬午八月,大风吹堕塔顶,上铸有梁天监年号”。“天监”是梁武帝的第一个年号,时间为502年至519年,由此,地方学界一般认为天王塔的创建,正是在梁武帝时期。当然,那时的天王塔不叫天王塔,而叫显明塔。
明洪武年间,显明塔改称天王塔,此名延用至今。后来,天王塔前的天王寺被火烧毁,大火还延烧至天王塔,天王塔也因此受损,产生剥蚀。明崇祯十五年(1642)塔顶被大风吹倒堕落。
清乾隆年间,龚大鈊曾为当时的天王塔写过一首诗:
练儿神易灭,佛地日消磨。
烟冷菩提树,风清窣堵波。
野鹰颓处立,征雁缺边过。
剩有孤花秀,斜阳倒挂萝。
其中,“练儿”是梁武帝萧衍的小名。“窣堵波”是梵语的音译,即坟冢。龚大鈊是衢州西安县人,字品先、号兰契,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生,著有《兰契集》,为人至孝、勤奋好学,是当时衢州较为有名的文人。在他的眼中,天王塔呈现的是一派寂寥景象。
到了咸丰五年(1855),天王塔经历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民国六年(1917),天王塔塔顶又被大风吹落。从此,天王塔日益残损,以至塔身开裂。
1949年后,天王塔仍整体砖砌、保存较为完整。据天王塔被拆后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称,天王塔共“十三层,高约三十五公尺”“共有七级”,但保存情况并不理想。在当时衢县城区人民政府提交的《为将天王塔拆中发生问题由》中,指出天王塔“的确已经十分破烂了,塔下有密集的住户,形势摇摇欲坠,看去非常危险。每当大风刮来,附近居民都很担忧”。后来,也正是以此为主要理由,在1952年台风来临之际,天王塔被整体拆除。拆除开始于11月17日。11月25日,衢县县委将拆除情况向省里作了报告。11月27日,省里批复:“该塔即将倒塌,为避免人民生命危险,经转呈华东军政委员会核准,同意立即拆除。”至此,天王塔塔身被拆除,仅剩塔基残存。
2013年为配合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及天王塔院复建工程的实施,市文物部门依法对天王塔塔基遗址地面进行了清理。清理工作从10月10日开始,至11月10日结束,共耗时一个月,在地表下0.7米处成功清理出了天王塔及回廊塔基、周边青砖路面等。其后,建设部门结合天王塔院复建工程对天王塔遗址进行保护、展示,2016年复建的天王塔向公众开放。
二、天王塔有地宫吗
佛教传入中国后,渐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到了南北朝时期,佛塔也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呈现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特点。但不管如何,中国佛塔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不变的,自下而上依次为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
地宫,是中国佛塔的独有结构,与中国人的墓葬传统有关。地宫一般用于存放舍利等佛家器物,而最初时这些东西会被放置在塔刹,称为天宫,但汉文化讲究肉身死亡后入土安葬,而佛塔本身就涉及肉身死亡的问题,因此,后来中国佛塔就多了一个地下结构用于安放舍利等佛家器物。故在中国,舍利等佛家器物也大多安放在类似墓葬的地宫之中。
想知道天王塔是否有地宫,要先弄清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天王塔的位置是否发生过变化?
现在留有塔基遗址的天王塔建于何时?如果现有遗址的天王塔,其建造时间较晚,或者天王塔经历过多次迁建,则存在未知、未记载地宫的可能性相对就比较小。
由于目前天王塔基本没有留下什么可以直接断定建造年代的遗物或文字,所以,要判断天王塔的建造时间,最可靠的方式是从天王塔的建筑特点、布局特点来分析。
首先,从建筑特点来分析。
中国的佛塔,从汉朝发展到唐朝时有了很大的变化,唐塔由于是仿木结构,故平面多是方形,内部多是空筒式结构,形式多为楼阁式和密檐式,而且大多不设基座,塔身也不做大片的雕刻与彩绘。唐晚期和五代时期,塔的形状从方形向六角形、八角形过渡,塔的内部也由空筒式结构逐步向回廊式、壁内折上式演化。到了宋朝,塔的形式与唐朝相比,又发生了重大改变,宋塔平面多为八角形、六角形,方形塔已极为少见,形式则多为楼阁式塔,或为外密檐内楼阁式塔,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为造像式塔、宝箧印式塔、无缝塔、多宝塔等,而且多设基座,塔身每层都建有多种多样的建筑部件,如外挑的游廊、腰檐、平座、栏杆、挑角飞檐等,充满灵动感。到了明清两代,又逐渐产生了文峰塔这一独特的类型,其修建目的有的是为了镇妖孽,有的是为了补全风水,有的是作为当地标志性建筑。
从1952年的天王塔照片来看,天王塔平面为六角形,内为空筒结构,结构为仿木楼阁式。为了更专业一些,这里引用本地古建专家陈昌华先生在《天王塔考析》一文中的表述:“塔体表面的柱子、额枋、斗拱全用青砖仿照、木构件制作。塔壁向上逐层内收,塔壁的收缩位置在平坐的下方部位。每面角部用砖隐出八角形倚柱,柱头用砖隐出阑额。中部用砖叠涩成壶门式门洞,壶门有真假,壶门式门洞两侧用砖隐出方形槏柱。墙体采用一层顺砖、一层丁头互相叠错的方式砌筑而成。倚柱顶各施砖制转角铺作一朵,阑额之上施砖制补间铺作一朵,为五铺作,其上为砖檐枋。砖檐枋上用‘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塔檐之上设有砖砌平坐。每层真假壶门隔面相闪,且上下层相错。砖制平盘斗,欹部(幽页)度极为明显。”总之,“1952年被拆天王塔的建筑形制及细部特征只能归属到五代、两宋时期。”
其次,从建筑布局来分析。
在唐朝,塔是寺院的核心建筑,大多建造在寺院的前院,而到了宋朝时,正殿取代塔,成为寺院的核心建筑,塔大多被建造在寺院的后院或者在正殿的两侧。1952年被拆的天王塔就位于天王寺的后院。
最后,从塔基遗址来分析。
经天王塔遗址清理发掘,明确遗址范围为以塔心为中心,南北各12米,东西各9.5米,共450平方米左右。其中,包括了天王塔及回廊的塔基,以及回廊塔基周围以青石铺就的整齐路面。同时,在塔心室的地砖之下,有比较完整的夯土,并在夯土上发现了人为摆放的9枚唐代钱币。另外,在遗址周边同一平面上还发现了许多宋代遗迹与遗物。
由此可见,留有遗址的天王塔建造于五代或宋代,而且建造于北宋的可能性更大。在建成之后,有过维修,但塔的整体构架至今没有改变。同时,周边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特别是地下土层比较完整,基本上不存在塔址变动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是,天王塔的地宫在什么位置?
如果地宫在天王塔遗址之外,就会被破坏无存。
有幸的是,中国佛塔地宫的位置,一般都在塔心塔基正中间的地面之下,如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地宫、河南邓州福胜寺塔地宫等。其中,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在地表下2.6米、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地宫在地表下0.21米,邓州福胜寺塔地宫在地表下4.6米。由于天王塔塔心室地下土层与周边环境比较完整,地宫被打扰或者被破坏、被盗掘的可能性不大。
综上所述,现留有遗址的天王塔为五代或者宋代时所建,其位置至今没有发生变化,塔基下的土层基本完整。由于古代佛塔一般都建有地宫,因此,如果天王塔建造时有地宫,则地宫留存至今的可能性很大。
三、地宫里会有什么
据1952年省有关部门材料记载,当年拆除天王塔时发现有:破烂的书画约二十卷(上面写着“金光明经卷”)、铜质小如来佛像的断头一个、用砖头刻的小观音像一座、写有“咸丰五年四月初五”“徐十一娘造塔”等字的砖头十余块。
2013年天王塔遗址清理时发现的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9枚唐朝钱币。
上述这些都是在天王塔拆除与遗址清理中发现的,如果天王塔地宫仍然存在,里面会藏有什么东西呢?在猜测之前,先看看其他地宫中发现的东西有哪些。
地宫中发现遗物最多、影响最大的要数唐代法门寺地宫,不但有真身舍利、感应舍利等佛家圣物,还有13件秘色瓷、金银器、佛像、佛经、丝织品等,仅在《法门寺地宫宝物帐碑》中记录的地宫物品就达几千件。当然,法门寺地位崇高,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更被誉为皇家寺庙。对于天王塔来说,完全不具可比性。下面,重点选择了建造年代与天王塔相近的四个北宋时期地宫加以介绍。
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了77件文物,包括石刻佛经、铭文砖、建筑构件以及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鎏金银垫、舍利、瑞兽铭带镜、玉善财童子像等器物与佛教遗物,另外还有吴越国王钱俶手书的《华严经跋》及南宋《庆元修创记》残碑等。
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为正方形,边长2.28米,最高处3.1米,发现众多文物,其中有石函、鎏金银棺、舍利金瓶等三件国家一级文物和舍利碑刻、玻璃瓶等国家三级文物,其中金瓶内盛装舍利,石函内也发现了数量众多、大小不一、色彩鲜艳的舍利子。
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地宫,东西长0.65米,南北宽0.48米,高0.45米,共计出土文物305件,包括铜造像2件、铜钱186枚、石函、漆盒、银匣、小银珠101颗、佛牙2件、舍利子9粒、沉香木等。
河南邓州福胜寺塔地宫,东西长0.8米,南北宽0.64米,高0.72米,共计出土文物28件,包括金棺、银盒、银椁、石函、玻璃舍利瓶、佛骨、佛牙、佛顶骨舍利、鎏金银壶、玻璃葫芦、铁塔、铜钱、编织手炉、铜镜、铜瓶和1000多枚铜钱等。
据此,可以大胆给天王塔地宫开一张物品清单:
舍利。地宫存舍利,舍利藏地宫,舍利是地宫中最主要的物品。天王塔有十三层,“十三”是佛教中最吉利的数字,佛教中有个说法,凡十三层佛塔,必供舍利。
金银制瓶、棺、椁、盒、匣和琉璃瓶、石函等存放舍利等重要佛家物品的器具。
金、银、铜、玉制的各类佛像、佛塔像。
佛经、佛画。
记载天王塔及天王塔地宫历史情况的碑刻。
大量唐、宋时期的铜钱。
其他如铜镜、香炉、托盘等各类艺术品、生活用具等物品。
后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不鼓励主动发掘地下文物。因此,对衢州天王塔地宫进行考古发掘可能性不大,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可取的,天王塔地宫之谜也将长远流传下去。
残缺有时是一种美,难解之谜有时也是一种完美的结局。套用一句常用语作为结语:“留点遗憾,下次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