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糖尿病“源头”已发现,油炸没上榜,前三名大家可能每天都在吃!

在大众的认知里,糖尿病仿佛是个熟悉的“老对手”。当谈及它的成因,多数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便是油炸食品、甜食以及肥胖这些“惯犯”。可实际上,真正引发糖尿病的线索,或许就隐匿在我们每日不经意送入口中的那些看似“人畜无害”的食物里,而且这些食物,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天天都在食用。

说起来,近十年来医学研究逐渐揭示了一个真相:糖尿病并非一朝一夕突然降临,也不是某一顿饭就能“吃”出来的。它更像是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留下的“苦果”,日积月累,一点点将胰岛功能拖垮。真正的源头,并非我们平日里严防死守的那些食物,而是几个深藏不露、极其低调的“潜伏者”。

先来看一组让人意外的数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修订的慢性病饮食风险因子报告中指出,全球Ⅱ型糖尿病患者里,约47%的人在发病前10年内,日常饮食呈现出“高稳定碳水+低纤维+规律性甜味刺激”的特点。令人惊讶的是,有这类饮食习惯的人,并非那些暴饮暴食之辈,反而是一日三餐吃得规规矩矩的人群。也就是说,糖尿病更容易盯上那些饮食固定、但食物种类极度单一的人。

首当其冲的“元凶”,是那些被加工得过于精细的主食,比如白面包、速冻馒头,还有超市售卖的米饭便当。这类主食的共同特征,就是经过层层加工,去壳、去皮、去纤维,外表看起来洁白干净,入口软糯顺滑。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以白米饭为例,它的升糖指数高达83,这意味着进食后短短30分钟内,血糖便会迅速飙升。而这种血糖的急剧上升,会迫使胰岛β细胞大量分泌胰岛素。短期内,身体或许还能勉强应对,但长期、高频地经受这样的刺激,胰岛就如同被过度驱使的马匹,终有不堪重负、罢工的一天。更糟糕的是,这类精细加工的主食咀嚼起来毫不费力,吃的时候往往不知不觉就过量了。

日本筑波大学曾开展过一项实验,将两组人分开喂食。一组食用糙米搭配蔬菜,另一组则是白米饭佐以酱菜。两组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和营养结构完全相同。然而,六个月后,两组人的空腹血糖出现了明显差异,相差达5.7%。在白米组中,有27%的人血糖值升高到了糖调节受损的边缘。这充分表明,看似顺口的高精度主食,实则给胰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负担。即便每餐食量都控制得很好,长期下来,也会悄然打乱身体的代谢节奏。

还有一个极易被忽视的源头,便是那些打着“健康”旗号的调味饮品,诸如无糖奶茶、功能性苏打水、果味酸奶等。从包装上看,无糖、低卡的标识十分醒目,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为了保证口感,许多这类产品会添加大量甜味剂,像阿斯巴甜、安赛蜜、赤藓糖醇等。这些甜味剂虽不会直接升高血糖,却会迷惑舌头和胃部的甜味受体,向大脑传递“糖分来袭”的错误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后,便会调动胰岛素系统准备应对。但由于实际上血糖并未上升,久而久之,体内就会出现“胰岛素无用却居高不下”的状况,胰岛素抵抗也在悄然间形成。

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进行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长期饮用含有甜味剂饮品的人群,其空腹胰岛素水平比对照组高出12%至19%,而他们的空腹血糖却并未升高。这种“高胰岛素+正常血糖”的状态,正是糖尿病的前期征兆,意味着身体为了维持血糖稳定,已经在超负荷运转了。

再瞧瞧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凶手”——早餐饼干、粗粮棒、即食麦片等所谓的“便携健康早餐”。这些食品都以健康为卖点,可它们存在一个共同问题:稳定性过强、膳食纤维匮乏、营养结构单一。尤其是那些号称“高膳食纤维饼干”的产品,为了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往往添加了棕榈油、高果糖浆、麦芽糊精等成分。这样的结构反而会加速在小肠内的吸收,致使血糖快速上升。而且,这类食物还有个更大的弊端,那就是让人失去了充分咀嚼的过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营养科学中心的实验表明,每减少10下咀嚼,胰岛素分泌速度就会加快4%,血糖峰值也会提前3分钟出现。这种咀嚼信号的缺失,会干扰大脑对“饱腹感”的判断,导致刚吃完不久就又感到饥饿,进而频繁进食,最终陷入“高频血糖刺激”的恶性循环。

为何这些食物能悄无声息地成为糖尿病的源头呢?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是“太容易入口的食物”,无需费力咀嚼,不耗费时间,也不会给胃带来过多负担,但对胰岛的损害却是长期且慢性的。不像炸鸡汉堡,吃多了会让人感到油腻不适,这些看似健康的食品不会让人产生负罪感,反而让人误以为“吃得很健康”。这正是它们最为狡猾之处。

那么,在糖尿病真正发作之前,是否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供察觉呢?说实话,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会意识到有什么异常。中国疾控中心在2019年开展的一次全国范围大样本筛查显示,在血糖异常但尚未确诊的人群中,超过68%的人自我感觉“健康良好”,还有23%的人表示“有点疲劳,但以为是年纪大了的缘故”。而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共同的表现,即饭后2小时容易犯困、进食后没多久又感到饥饿、夜里容易渴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信号,实际上是胰岛在超负荷工作的警示。

可别小瞧这些“看似不严重”的症状。美国ADA(糖尿病协会)的研究指出,饭后嗜睡、频繁口渴等非典型表现,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的准确率高达71%。问题在于,大多数人不会将这些症状与血糖联系起来,还以为是睡眠不足、喝水太少导致的。等到去检查血糖时,才惊觉自己已经徘徊在糖尿病的边缘。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是“糖吃多了”的恶果,这种观点大错特错。真正引发糖尿病的,往往是“吃得太规律、太单调”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那些每天按时吃三顿饭、很少吃零食、不爱喝可乐的人,反而更容易成为糖尿病的“目标”。道理很简单,身体惧怕的并非糖本身,而是那种“持续小剂量刺激胰岛”的饮食习惯。就好比每天轻轻敲一下,力量虽小,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敲击,终有一天胰岛会不堪重负,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冷知识:大脑其实也是糖尿病的“间接受害者”。长期处于高胰岛素状态,会使脑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功能下降,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如今,部分研究者已将阿尔茨海默病称为“3型糖尿病”,因为它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关联。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轻度糖尿病患者的大脑灰质密度,在发病后的前3年里,下降速度比正常人快了17%,尤其是在掌管记忆和学习能力的海马体区域。这表明糖尿病可不只是胰岛的问题,它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脑的正常运转。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糖尿病“源头”已发现,油炸没上榜,前三名大家可能每天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