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整改后,辖区内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停车位建设均较为完善和规范,真正实现了从‘纸上建议’到‘脚下行动’的积极效果。”3月14日,在对一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案件开展“回头看”工作时,陕西省兴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郭小慧说。
总结办案经验,兴平市检察院与市残联等3家单位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协作机制,合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氛围。
“我们办理的案件中既有追着油渍找到的食品安全漏洞,也有从老人被骗的养老钱里挖出的监管盲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小建议撬动大治理,以‘铁齿铜牙’的监督力度与‘春风化雨’的服务温度,探索出检察建议赋能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让检察建议从‘纸面建议’真正变成‘民生实事’。”郭小慧介绍道。
郭小慧认为,检察建议不能当万金油,得找准病灶才能治本。开药方也不能自说自话,得让“患者”听得懂、用得上。同时,要让检察建议有牙齿,得让阳光照进整改全过程。
三年来,兴平市检察院共组织检察建议听证会42次,通过公开宣告送达公益诉讼检察建议24份,极大促进了整改回复率。
为破解公益诉讼整改落实难、效果维持短、系统治理弱等现实难题,近年来,兴平市检察院立足法律监督职能,时刻盯紧公益诉讼整改进度,构建“监督+整改+治理”三位一体公益诉讼保护模式,分级分类治理体系,刚柔并济监督机制,长效跟踪落实。
具体来看,对一般性问题,要求被建议单位提交整改报告;对系统性难题,联合相关行政部门,协调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制定整改方案,检察机关根据方案中的时间节点不定时查看整改进度,确保整改落地;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对整改困难单位,主动帮其分析原因、商量对策,及时提出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整改措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赢;对已办结案件开展“回头看”工作,重点检查“反弹回潮”问题。
此外,兴平市检察院深入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创新构建“外部协同、内部联动、机制创新”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实现从“单向履职”到“协同治理”的转型升级。
外部,建立跨部门长效工作机制,与法院、自然资源局等12家单位签订协作协议,明确分工负责、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等多项协作办案程序;内部,建立了“四检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公益诉讼线索内部移送规程》,明确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的协作职责。
在创新工作机制方面,兴平市检察院积极探索生态司法新模式,如率先推行“司法+生态修复”办案机制,建立“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工作体系。针对非法引进外来物种等新型案件,该院联合专业机构探索生态损害评估模型,制定个性化修复方案。
“从‘一纸建议’到‘治理良方’,三年来,兴平市检察院通过构建‘精准制发—闭环监督—协同共治’的全链条机制,让法律监督真正成为撬动系统治理的支点。未来,我们将继续让每一份检察建议既带着司法文书的锐度,更承载为民办实事的温度,在守护人民美好生活的征程中书写新时代法律监督的生动答卷。”兴平市检察院检察长尹涓说。(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