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自国家、省部署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以来,广东省佛山市够紧扣产业城市特点,紧密结合制造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衔接,积极重构产业格局,在实施应用中同向发力破解“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难题,共谋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好效果。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梁杰介绍,目前,佛山市构建了“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高效联动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守好发展边界、引导产业集聚、强化设施建设、促进集中治污、以新代老实现区域削减,改善环境,以高水平保护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绿色发展。
从宏观层面因地制宜实施分区管控
2022年以来,佛山市委、市政府在前期村级工业园改造的经验基础上,重构产业空间布局格局、做优做强现代大型产业园区。
“这也给予了佛山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一个很强的结合点和落地点。”梁杰表示,佛山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的主要应用场景、主要应用方向就是支持服务好佛山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简单来讲,就是要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之间的关系,推动新的大型产业集聚区高标准建设,和促进旧的村级工业园低碳绿色改造。”
从宏观层面,佛山在实施分区管控时,通过强化与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充分衔接,给工业发展划边界,解决“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土地碎片化”问题,着力提升产业格局。比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部门对工业用地红线与各类优先保护区重叠地块进行溯源分析,科学避让1.11平方公里的一般生态空间和5.61平方公里的水环境优先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空间。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也经历过早期的无序发展,生活居住区和工业生产区有不少犬牙交错的情况,“楼企”矛盾日渐凸显,制约着新一轮的发展。
佛山以分区管控优化产业布局,合理避让“楼企”矛盾,比如在工业区周边如果有楼盘,虽然企业可能总体都是达标的,但是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工业环境总会有很大差别,矛盾、投诉会比较多。基于此,佛山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优化了约500个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用地规划。
目前,佛山新的土地开发或调整区域都会编制土地控制规划,在编制土地控制规划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也是重要的审查参与机制,如果是工业用地紧邻村民或者楼盘的,一般都会要求设立合理的绿色隔离带,或者是设置一类工业用地(即低污染、轻污染隔离带)。
从中观层面开展规划环评
园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载体,佛山把落实园区规划环评作为实施分区管控、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佛山将规划环评作为园区设立的基础条件,并与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控制性规划等有效衔接。通过系统评估园区环境容量、现状排放量、存量削减量和新增控制量之间的关系,科学谋划园区产业定位、产业规模,促进园区绿色发展。园区规划环评,就是给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产业规模划定边界,配套好环境治理设施,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建立好平衡。
另一方面,统筹规划建设园区公共设施,把集中治污、集中供热等环保基础设施与园区“水、电、路、网、气”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体推进,通过企业共享园区环境基础设施,降低企业单独治污成本,促进形成企业专注生产、集中设施专注治污、园区管理机构专注管理的良性发展模式。
“我们也充分地认识到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梁杰提到,佛山还积极引导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规划建设了世发印刷园、奥百达金属表面处理园等10个上楼发展的专业主题园,并着力推动零散表面处理、工业涂装等涉较重污染的单纯加工型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实现集中治污、集中治理,解决好小微企业生产与治污难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从微观层面释放项目环评改革活力
梁杰还提到,有了分区管控和规划环评的前置引导,守住了环境底线,对具体项目的环评管理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改革释放效能红利。
结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要求,佛山对重点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及时研判项目落地存在的环境制约因素,并从环保准入、环保审批、污染防治的角度给予帮扶指导,助推项目早落地快开工。
深化项目环评审批改革,佛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入园发展动力。推动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园区规划环评要求的范围内建设项目实施环评降级、告知承诺制审批和“两证合一”改革措施。截至目前,佛山已有34个园区或区域实施环评审批改革,享受改革红利的项目累计超过700家,环评审批整体时限缩短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