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文志
2024年广州银发集市展出的科技产品
银发经济,一个面向老年人群体提供商品与服务的经济形态,正悄然崛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随着全球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银发经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力,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经济格局和社会面貌。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这一庞大的老年群体,不仅为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更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他们的消费需求、生活习惯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推动着银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银发经济含“金”量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的提法渐渐多起来,近年来愈发引人关注,“长坡厚雪”的银发经济正在加速起飞。一段时间以来,老年题材短剧频频霸榜各大短视频热度榜单。随着政府加大投入,老年大学、老年食堂、养老机构逐步多起来、好起来。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也成为一门高回报的生意,最近在社交平台热度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今时的“银发族”不同于往日的“银发族”。代际更替,如浪相推。新一代老年人的认知力、购买力、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正在迅速变化,与之相应的银发经济自当迭代,在养老服务、老年用品、老年金融、健康管理、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作出回应。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比10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接受度大幅提升。有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网络购物参与率为69.8%,老年人群体的互联网渗透率今非昔比。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各方积极探索银发经济产业发展潜力。有关专家表示,数智化科技产品也开始为银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防跌倒监测系统、个人健康管理系统等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体验智慧生活,探索释放银发经济潜力的具体路径。
从上述数据可见,银发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期,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报告认为,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与华龄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报告,基于我国老年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全国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以高、低、中三种方案,测算出我国银发经济规模未来将大幅增长。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发布的报告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政策的支持,养老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将不断增加。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共同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当前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属于中上水平,少子化和长寿趋势使得老龄化持续加深。与此同时,银发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发展的新动力。《蓝皮书》称,从国际对比看,2022年全球老龄化程度约为9.8%,其中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经济体分别为19.2%和12.2%。中国老龄化程度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紧追高收入经济体。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蓝皮书》称,许多城市在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后,面临着增长放缓、产业老化、人口老龄化和资源压力等问题,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相关测算,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进入“长寿时代”后,银发经济在GDP中的占比还将进一步增加。
银发经济不仅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银发经济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上海是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布局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上海在银发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上海在郊区建立了多个银发产业园区,集聚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智能设备、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企业。
2024年广州举办的银发集市
银发经济迎机遇 居家养老模式受青睐
为抓住银发经济机遇,近期,一些机构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测算了我国银发经济的规模。还有一些机构对我国各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未来,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将加快助力“老有所养”。据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青海省消费者协会和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联合发布的《2024年居民养老现状消费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银发经济迎来机遇下,居家养老模式备受青睐,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
《报告》表明,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老人年龄在70—79岁之间的占比最多,为48.88%;其次是60—69岁的老人,占比为33.92%。随着养老需求持续增长,消费者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受访的多数老人都与家人同住,有57.22%的老人生活需要有人照顾,最需要的是“慢性病诊疗及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和“餐饮服务、老年饭桌等餐食服务”,占比分别为38.87%和36.05%。73.72%的受访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仅有26.28%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观念上认同机构养老”是这部分老人倾向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占比达59.37%。
超半数受访老人有养老消费经历,他们大多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获取养老服务信息。调查显示,52.65%的受访老人表示有过养老服务消费经历,47.35%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有过养老服务消费。“网络社交圈”是他们获取养老服务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有过养老服务消费经历的9892名受访老人中,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圈”获取服务信息的最多,占比达67.42%,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养老服务信息的比例仅为8.40%。
由上可见,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拥有几个特殊的机会窗口。首先,尽管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但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与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仍然较高,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中国正处于公共物品供给大幅度拓展的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社会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将相应提高,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最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具有削峰填谷的效应。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下降相互抵消,降低了总人口抚养比,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针对这些机会窗口,有关专家提出了发展银发经济的创新路径。专家认为,银发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领域,更是一个涉及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系。要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的银发经济产业体系。通过培育高经济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推动银发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其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在银发经济中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开发适老化产品和服务,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成本,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还要推动银发经济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将银发经济与旅游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等相结合,打造多元化的银发经济消费场景。通过创新消费场景和模式,激发老年人的消费潜力,促进银发经济的持续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也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银发经济的发展。2024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银发经济规模未来将大幅增加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银发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4年12月7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在上海举办第四届老龄中国发展大会,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与华龄出版社共同启动的“老龄中国”出版工程之首部著作《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在大会期间发布。该发展报告基于我国老年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全国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以高、低、中三种方案,测算出我国银发经济规模未来将大幅增加。
在高增长方案下,假设老年居民消费增长率为6.32%,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51万亿元,占GDP的25.5%;到2050年,该数字将增至119.5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88%。在中等增长方案下,假设老年居民消费增长率为5.32%,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为45.35万亿元,占GDP的22.67%;到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将攀升至98.22万亿元,占GDP的24.55%。在低增长方案情况下,假设老年居民消费增长率为4.32%,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40.34万亿元,占GDP的20.17%;到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将增至81.13万亿元,占GDP的20.28%。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2.0万亿元,同比增长16.50%。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同期GDP比重约为10%,我国银发经济处在加快发展阶段。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的增长不仅显示出银发经济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体现出需求端对消费服务与产品的迫切。银发经济的发展事关民生,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从供给端来看,与银发经济相关的企业持续增加。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银发经济相关企业注册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我国现存48.3万家养老相关企业,企业所在领域主要包括老年服务、老年用品、老年医养保健、老年旅游等。
由此可见,银发经济未来将成为不断扩大的“新蓝海”。基于此,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义重大。从需求侧更能准确捕捉到老年人群体的真实需要。有业界人士坦言,一些科技性养老产品昙花一现,大多是因为产品的通用性、适老化和用户体验不佳。能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也颇为不足。生存保障之外,他们还深切渴望着社交活动、娱乐体验等方面的满足。
从供给侧更积极拓展消费场景和渠道。推动银发经济产品和服务向高品质、多样化方向发展,须加大各方面投入。大力培养养老护理员、健康管理师等高素质行业人才,加大对养老领域前瞻性研究和未来型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相关政策完善。同时,提倡多学科、多行业、多企业联合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智力支持。据预测,我国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巨大的挑战背后,也昭示银发经济的可观前景。但是,想“掘金”先要“识金”,服务和产品必须更有含“金”量。
从全球看,银发经济的繁荣是社会老龄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同时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如何有效落实国家有关养老产业的政策,如何更好地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如何借鉴国际养老业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我们所用,是各养老服务机构要研究的课题。银发经济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的显著特征,要重点培育建立服务供给、产品供给、产业发展和生产要素等体系。要抓住当前社会老龄化趋势带给银发经济的机遇,加快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