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注重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培养体系,培养既能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又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文|赵建琳
ID | BMR2004
“西北大学MBA/EDP中心不仅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希望通过文化熏陶让每位学员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推动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EDP中心主任郭亚军对《商学院》杂志表示。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1912年西北大学就设立了商科,学院以人文社科为基础,多学科融合发展,为商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底蕴。在培养过程中,学院注重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培养体系,培养既能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又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在接受《商学院》杂志采访过程中,郭亚军结合当下时代特点谈了谈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商科人才。
01
把握时代浪潮,化解企业家焦虑
随着中企出海、数字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具有全球化视野、开放思维、数据思维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在平时上课的观察中,郭亚军发现国内企业家们有着不少的焦虑点,主要包括对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担忧,担心企业无法及时适应市场变化,错失发展机遇;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感到焦虑,害怕优秀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压力感到焦虑,担心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后于竞争对手。
为了帮助企业家对抗上述焦虑,西北大学MBA教育中心在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郭亚军介绍,一是开设了外国专家面对面讲座、《国际商务》《宏观经济分析》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让学生了解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规则,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二是引入企业实际案例,邀请行业专家授课,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增强学生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和企业调研,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面对焦虑时能够冷静分析、积极应对。
2024年,西北大学MBA教育中心组织了30余次企业参访和研学活动,省内深度参访了阿里巴巴西安丝路总部、中航富士达、隆基绿能、奇点能源、广联达、国家超算中心、陕鼓集团、华西证券、华山路桥、西谷微电子等企业,省外参访了厦门、杭州等地的行业头部企业,比如在海康威视学习智能物联的前沿技术与应用,到拓深科技交流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去阿里巴巴集团总部汲取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厚智慧。与此同时,这一年中心还邀请了44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涵盖“名家面对面”“高端外国专家面对面”“院长面对面”“校友面对面”“企业家面对面”,从国内宏观经济到国际商业趋势,从行业具体问题到数字化、AI热点,努力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面对滚滚而来的AI浪潮,西北大学MBA教育中心积极顺应新兴经济热点,在课程和培养方式上不断创新。课程方面,中心开设了《金融科技前沿专题》,聚焦金融领域与AI等技术的融合,让学生了解智能金融、区块链、大数据风控等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还开设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教授学生数字化营销、智能制造等数字化转型技术,提升学生对企业数字化变革的理解和应对能力。培养方式上,引入案例教学法,以企业实际数字化转型案例为素材,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积累实践经验。
“当今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AI与领导力的关系极为紧密。AI的发展促使领导力内涵不断丰富,领导者需要具备运用AI进行决策的能力,通过AI分析大量数据,能更精准地把握市场趋势和企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AI还能改进领导方式,借助智能沟通工具,领导者可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传递与团队协作。”郭亚军说。
02
培养领导力,沟通合作与自我管理皆是重点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很快,“反内卷”就体现在了企业行动中,比如陆续有公司发出内部通知要求杜绝“表演式加班”,反对“996”等,被网友点赞“终于‘卷’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事实上,无论是大到市场主体,还是小到与个体紧密相关的职场,都到了该做出改变的时候。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撰写的书籍《毫无意义的工作》(出版于2022年)曾在国内引起大量关注和讨论,他将很多没有实际用途,缺少这份工作社会运转也不会受到影响,且从业者也认为其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工作称为“狗屁工作”,他曾写文章谈到“似乎有人专门发明了一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只是为了让大家一直工作”。
郭亚军认为,网络上关于逃离职场、工作价值感的讨论,与部分领导者的领导力短板存在一定关联。“当下管理者常见的能力短板包括战略眼光不足,部分管理者过于关注短期业绩,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为企业找准方向。在数字化时代,一些管理者对新技术、新趋势的敏感度较低,无法及时将新兴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少忙忙碌碌的管理者自己疲惫不堪,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激励能力,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如今,“00后”已走进职场,他们有着更加活跃的思维,对新技术接受度高,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期待也高,难免与上个代际的管理者发生观念、处事方式上的碰撞,“但只要方法得当,也能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郭亚军说,西北大学MBA教育中心在课程和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尝试,在选修课程中增加了关于领导力、团队管理、情绪管理的内容,教导管理者理解和引导年轻员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采用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西北大学MBA教育中心在培养商科人才时,加大了对多种关键能力的培养力度。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通过开设《管理沟通与情绪管理》课程,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和工作计划,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能力。
沟通能力也是重点培养的方向之一。《管理沟通》课程专注于提升学员的沟通技能与策略,涵盖口头与书面沟通技巧、跨文化沟通、冲突解决等内容。
合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项目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明确分工、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实践项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03
紧密结合西部经济发展需求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历史悠久,早在1912年就设立商科,1985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三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经济学、工商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四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西北大学经管学院也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商学院MBA项目TOP 100。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也享有“经济学家摇篮”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魏杰、张维迎、邹东涛、石磊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刘世锦、王忠民、张军扩等优秀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冯仑、李华轮、路金波等优秀企业家,高帆、刘瑞明、钞小静等一批优秀青年学者,成为国家经济学和管理学人才培养的重镇。学院也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典、加拿大、波兰、日本、韩国等国的1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互派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以及联合办学等合作关系。
在郭亚军看来,西北大学经管学院MBA和EMBA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紧密结合西部经济发展需求,课程内容注重对西部企业实际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学位论文也立足西部企业发展。学院采用差异化的办学和培养模式,如陕西MBA项目以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本部为主体,优选校内外师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 2025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