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芝能汽车
2025年3月,意大利新车市场实现同比增长6.2%,销量达172,223辆,结束了年初的低迷趋势。今年累计销量仍下降1.6%至443,906辆。
● 在动力总成方面,传统燃油车(汽油、柴油)持续下滑,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则表现出强劲增长,其中纯电动车销量飙升75.1%。
● 品牌竞争中,菲亚特保持领先,中国品牌MG首次进入前十,销量增长65.8%,比亚迪更以2452.9%的惊人增幅崭露头角。
● 车型销量方面,菲亚特Panda稳居榜首,中国车型如MG ZS和比亚迪Seal U表现亮眼。
01
意大利2025年3月销量概况
2025年3月,意大利新车销量同比增长6.2%,达到172,223辆,扭转了今年初的颓势,由于1-2月表现疲软,累计销量仍下降1.6%至443,906辆。
● 从销售渠道来看:
◎ 私人销售小幅下滑0.7%至81,028辆,占比46.7%,低于去年的49.7%,累计下降5.3%至241,459辆。
◎ 自营注册量下降25.6%至14,088辆,累计下滑14.4%至37,696辆。
◎ 相比之下,长期租赁增长33.3%至46,061份,占比26.6%,累计增长11.5%至106,300份;
◎ 短期租赁增长13.9%至23,143份,占比13.3%,
租赁市场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重要动力,而私人消费需求尚未完全恢复。
● 意大利车市动力总成结构正在加速转型。
传统燃油车销量继续萎缩:
◎ 汽油车下跌9.5%至46,220辆,累计下降15.7%至118,535辆;
◎ 柴油车下跌28.7%至17,751辆,累计下降37.1%至43,820辆。
◎ 液化石油气(LPG)微增3.9%至13,431辆,但累计下降4.4%至41,315辆。
反观新能源车:
◎ 混合动力车(HEV)飙升23.3%至78,796辆,其中全混合动力上涨23.9%至22,308辆,轻度混合动力上涨23.1%至56,488辆,累计增长15.1%至201,453辆,占比超45%。
◎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增长37.4%至7,841辆,累计增长30.1%至18,916辆。
◎ 纯电动车表现尤为抢眼,销量激增75.1%至9,393辆,占比5.4%,累计增长72.2%至23,073辆,占比5.2%,电动车占比在欧洲仍偏低。
● 品牌竞争格局中:
◎ 菲亚特以9.7%的市场份额保持第一,但销量同比下降2.2%,累计份额为10.7%。
◎ 丰田以微降1.9%位居第二,年初至今超越达契亚(+9.5%)重夺次席。
◎ 大众下降9.9%,升至第三,
◎ 标致(+27.8%)、雷诺(+12.5%)、吉普(+7.1%)和宝马(+6%)均跑赢市场。
◎ MG成为最大亮点,销量增长65.8%至6,582辆,市场份额达3.8%,首次跻身前十,打破历史纪录。
● 中国品牌在意大利市场的崛起令人瞩目。
◎ MG以6,582辆的销量和65.8%的增长率,不仅进入前十,
◎ 比亚迪1787台,以2452.9%的增幅,
◎ 中国品牌如Omoda和Jaecoo等新兴玩家也在逐步进入市场,销量为987台。
传统欧洲品牌如大众和菲亚特增长乏力,中国品牌的成本优势和技术竞争力正在改变意大利车市的竞争格局。
02
车型销量与竞争格局分析
● 意大利3月车型销量前四保持稳定。
◎ 菲亚特Panda以7.3%的市场份额(同比+6.6%)稳居榜首,今年累计份额达8.5%,显示出其在小型车市场的持久号召力。
◎ 达契亚Sandero销量下降6.5%,仍居第二,但面临雪铁龙C3(+13.9%)的追赶。
◎ 吉普复仇者(+51.8%)和标致208(+51.2%)分列第四和第五,展现出SUV和小型车的强劲需求。
◎ 欧宝Corsa(+73.6%)、MG ZS(+37.2%)和日产逍客(+30.2%)位列前十,反映出多样化的消费者偏好。
◎ 菲亚特600增长5105.8%,排名第15,MG 3飙升至第21,比亚迪Seal U升至第34,雷诺Symbioz首次跻身第48,显示新车型的快速市场渗透。
● 中国品牌车型表现尤为突出。
◎ MG ZS以37.2%的增长进入前十,在紧凑型SUV市场的竞争力。MG 3排名第21,显示出MG在小型车领域的多元化布局。
◎ 比亚迪Seal U进入前50,排名第34,车型凭借高性价比和电动化特性,成功吸引了注重实用性和环保的意大利消费者。
● 意大利车市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菲亚特Panda的领先地位虽未动摇,增长乏力表明传统品牌面临创新压力。
◎ 丰田凭借混合动力技术保持稳定,而大众和标致则依赖SUV和小型车巩固地位。
◎ 中国品牌如MG和比亚迪以成本优势和新能源技术切入市场,迅速抢占份额。MG进入前十和比亚迪的爆发式增长,中国品牌已从边缘玩家转变为主流竞争者。
◎ 与此同时,特斯拉(+51.3%)等电动车巨头和Cupra(+61.2%)等新兴品牌也在加剧竞争。新能源车的普及度和政策支持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