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嘉兴加码发展历史经典产业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李建业 朱晓斌

  日前,2024年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室名单公布,来自桐乡的哀警卫蓝染技艺省级传承创新工作室和单秀梅绣塑布偶省级传承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历史经典产业承载着嘉兴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产业“向新”的浪潮中,如何让这些经典产业活起来、火起来?

  去年9月,嘉兴市出台了《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接续融合,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可持续发展,鼓励设立传承创新工作室、加大历史经典产业技能人才培育。今年,嘉兴又印发了《〈关于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相关政策操作细则》,并开展历史经典产业企业名录(第一批)申报工作,助推嘉兴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传承发展。

  “老树发新芽”

  传统工艺炼成顶流

  绘制、镂刻、上浆、染色、晾晒……在桐乡“中华老字号”丰同裕染坊院落内,一批蓝印花布高高挂起,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遗传承人哀警卫手持蓝印花布,仔细地看着印染的图案。

  从墨蓝到淡淡一抹蓝,哀警卫专注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长达30余载,更是花费多年时间,研发植物靛蓝染色108个色阶,制作设计的色谱得到业界的广泛赞誉。

  在哀警卫工作室团队的手中,服装、配饰、箱包、围巾、方巾、文具等,都融入了蓝印花布的元素,成为年轻化的实用布艺品,颇受市场欢迎。而他所创作的《秋山图》《行云山居图》《曙光》等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等场馆收藏。

  “市场开拓,青年人才是生力军。”在哀警卫看来,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依赖于匠心独具的工艺,更离不开一支充满活力、专业化的团队。目前,其创新工作室的人才队伍已壮大至38人。

  此次入选的还有单秀梅绣塑布偶省级传承创新工作室。

  单秀梅是在新疆成长起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独创了绣塑艺术。6年前,她应邀来到桐乡市授徒传艺。从大漠戈壁来到烟雨江南,单秀梅的艺术创作也开始进入“江南时刻”。

  江南的茶馆,是单秀梅来桐乡创作的第一个作品。洲泉镇马鸣村的老茶馆、石门农贸市场旁的茶馆、乌镇古镇里的茶馆……单秀梅走遍了桐乡各地大大小小的茶馆,经常跟着早茶客一起喝茶。

  在画了上百张速写后,单秀梅创作了《江南茶馆》,“缝”出的50个各具形态的人物。独特的表现手法、张弛有度的艺术技巧,让她塑造出的人物不仅形神兼备,而且亲切温厚。

  而今,习惯乘坐公交车前往工作室创作的她,还以《公交车》为主题,创作了一组极具烟火气的绣塑布偶。“放学时,有的学生就在公交车上做作业,还有的在打盹。各种动态,都很吸引我。”单秀梅透露,目前正在创作古镇主题的绣塑布偶作品。

  传承创新工作室是由某一历史经典产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主持建设的专业工作室,具体分为工艺美术类和生产技艺类。此次嘉兴入选的两个工作室,均为工艺美术类。

  筑牢人才“蓄水池”

  在传承和创新中迸发活力

  在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嘉兴陆续出台了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引导历史经典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塑造产业发展新辉煌,为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嘉兴历史经典产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目前,嘉兴历史经典产业产值达140亿元,共有“老字号”品牌93个,其中“中华老字号”7个、“浙江老字号”34个、“嘉兴老字号”52个。

  历史经典产业如何持续“破圈”?

  嘉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让历史经典产业活起来、传起来、火起来,“人”是关键。传承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就是在高技能人才的带领下,推动传统技艺传承和工艺创新推广,不断扩大历史经典产业社会影响力。

  产业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

  今年,嘉兴市将持续加快历史经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熟悉嘉兴市历史经典产业和历史文化故事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鼓励设立裹粽师、酿酒师等专业工作室,对获评省级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室的,在设备购买、场地租赁、技术研发、交流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补助,3年合计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

  嘉兴还将加快组建全省首个非遗学院,推进历史经典产业职业技能竞赛,着力开展“技能嘉兴·工匠之城”建设行动,加强历史经典产业技能人才培育。

  “今年,我们将强化政策扶持,开展历史经典产业‘两化’改造等专项扶持资金的申报,以及探索建立历史经典产业运营监测评估机制、举办工艺美术创新创意设计作品展,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嘉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嘉兴加码发展历史经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