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先拜烈士墓 后扫自家坟

转自:河北日报

先拜烈士墓 后扫自家坟

本报记者 吕若汐

太行山深处,清明雨未至,连翘花先黄。

4月2日7时许,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西就水村,61岁的村民王海明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走,拿着几枝粉白的山桃花和一把金灿灿的连翘。“咱村多少年的老规矩,先拜烈士墓,后扫自家坟。”王海明说。

转过山坳,一座青石墓碑隐藏在山林间,墓碑上方“抗日烈士”四个大字虽历经多年风雨侵蚀,依然清晰醒目。碑文记载,烈士刘登甫,河北定县人,1942年5月26日殉国。

王海明蹲下身子,拔除杂草,放上鲜花:“刘登甫烈士,俺又来看您了!今年山上的连翘花、山桃花、杏花都开了,这两天还有游客过来赏花……”

西就水村位于太行深山中,山高林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在这一带驻扎,开辟敌后根据地。

刘登甫的故事,王海明打小就听大伯王贵山讲过。“大伯生前就爱坐在台阶上,给我们念叨那些往事。”从大伯的讲述中,王海明了解到,那年日寇“大扫荡”,兵工厂刚搬到清泉村,为了掩护同志们撤退,年仅19岁的刘登甫不幸被敌人用刺刀刺杀……王海明说,在邢台市信都区委党史研究室的党史资料中,也记录了这段往事。

“大伯总是说,八路军对咱老百姓好,咱不能忘了他们的恩情。”王海明说,王贵山当年在印刷厂给八路军帮忙,和八路军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王贵山每年清明节都去给烈士扫墓,路不好走,王贵山天不亮就出发,揣着镰刀,一边开路一边往山上爬。“早些年日子紧巴,我大伯总会烤几个玉米窝头摆在烈士墓前。”王海明说,大伯去世后他就把这个习惯传承了下来。

从刘登甫烈士墓往西北走几百米,就是魏更始烈士墓。一大早,这里已聚了10多名乡亲。西就水村党支部书记郭林书来了,在邢台市区工作的郭红书带着孩子也专程赶来了……大家因为扫墓聚在了一起,把新采的山花和备好的水果、点心一一摆在墓前,鞠躬默哀。

两名烈士有名有姓,还知道家乡在哪里。而在西就水村东边山坡的无名烈士墓群,还长眠着百余名牺牲的战士,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在这里,郭林书带着大家一起祭拜。“我们心里始终记着,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郭林书说。

80多年过去了,守护烈士墓的传统在西就水村从未中断。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走出了大山,但每到清明节还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参加祭扫活动。

这些年,西就水村与周边的南就水等4个村组成的“红五村”,成为信都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从发展起红色旅游,来扫墓的人一年比一年多。”郭林书望着无名烈士墓群说,盼着更多年轻人能记住那段革命历史,记住清明时节争相绽放的山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先拜烈士墓 后扫自家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