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昆明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海晏村,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昆明欣赏最美落日的打卡地之一,游客络绎不绝;宛如“翡翠项链”的滇池绿道,成为跑步、骑行的最佳路线,游客直呼“太惊艳”;跟着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去“村游”,更是成为游客游昆明的新玩法……当下,昆明正一手抓“点”上提质、一手抓“面”上铺开,探索一条科学有效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加快打造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让游客体验“滇池边的与鸥共舞”、享受“鲜花里的四季如春”。

  拓宽融合路径

  打造文旅消费新热点

  建立“阅读+”“文化+”多元融合运营模式,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昆明创新探索,在昆明市文化馆打造了全省范围内建筑面积最大、建设标准最高、业态植入最丰富的“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盘龙区引进合作单位,共同推进“状元楼”文化项目落地实施,促进历史文化建筑的多元化利用;五华区吸引热心商家、文化能人参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及文化氛围……通过创新模式,昆明盘活大量趋于闲置的文化设施,让闲置空间绽放光彩。

  航旅融合,开创公共文化服务跨界新高度。“各位旅客,上午好!我是本趟航班的乘务员,也是昆明‘云端图书馆’的旅行推荐官,今天我想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历代诗人咏昆明》。” 昆明文旅部门与祥鹏航空合作,创新推出国内首家飞机上的“云端图书馆”,通过在“云端书海·文化之旅”主题航班上开展云享音乐会、云端阅读分享、特色旅游推荐、云上非遗展示等精彩纷呈的活动,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云端的民航客舱中。昆明还围绕打造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和“观鸥季”“赏花游”“食菌季”“市场游”旅游品牌,开通各具特色的主题航班。目前,主题航班相关报道的全网阅读量超50万,让更多游客感受到春城昆明的魅力。

  丰富业态,传统工业文化遗址实现华丽蝶变。从曾经的纺织工厂转型为集文创艺术、休闲娱乐、精品购物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创园区,现在的云纺文创园内,云纺博物馆、云纺剧场、云纺心舞台和云纺24小时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大受欢迎。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也依托旧工业厂房区,开辟出拾翠云南民艺公园、C86山茶坊、871文化创意工厂、神犁文创园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新空间,使传统工业遗址重新焕发生机。

  昆明拓宽文旅融合路径,全面提升消费品质,推出庭院剧等文旅融合产品,增强非遗老字号、民俗体验馆、文化创意馆等休闲娱乐功能,发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主客共享功能,提升官渡古镇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昆明滇剧艺术周品牌影响力,策划开展市集活动,形成文创消费新热点。2024年,32个在营剧院(剧场)共演出3285场次,接待观众167万人次。同时,承接五百里音乐节、黄绮珊巡回演唱会等大型演出共653场次。

  农文旅深度融合

  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全市以农文旅产业为抓手,正推动旅游与乡村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产业嫁接。

  2024年以来,昆明市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等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如今,跟着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去“村游”,成了游客游昆明的新玩法。骑行滇池绿道,打卡天空之镜,探访沿岸特色村落;骑累了就停下,看看风景,吹吹风,喝杯咖啡……这样松弛感满满的昆明新玩法正被越来越多人爱上。

  海晏村是滇池东岸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渔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滨湖鱼骨状街巷格局,因为能欣赏滇池最美日落,成了很多来昆游客必打卡的目的地;滇池南岸的小渔村,因“栖水而居,与鱼共悦”而闻名;拥有大量昆明传统“一颗印”建筑的卧龙古渔村被称为“民居博物馆”……昆明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滇池绿道建设,有效串联起沿线生态湿地、景点景区、传统村落等,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策划旅游线路,把环滇池旅游线路打造成为游客来昆必去必看必游的目的地。

  如今,官渡区福保半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举办大地丰收艺术节,打造艺术展区、丰收集市等吸引广大游客;晋宁区小渔村、沙堤村特色民宿、渔家美食、帐篷营地、农耕文化体验、艺术创作空间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西山区团结鑫苹果庄园集阅读分享、果实采摘、户外团建、科技观光于一体,实现种采销一条龙观光服务。富民县建设半山书院、农耕文化博物馆、乡村动物园、研学拓展基地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使农业、服务业和加工业相互融合发展,为都市游客搭建诗意的田园栖息旅游地。

  经过农文旅融合提升建设,寻甸县塘子街道坝者社区、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禄劝县转龙镇月牙村委会已获评云南省品牌旅游村,东川红土地落霞沟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禄劝县原始部落野温泉、东川区树桔红军渡正在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寻甸凤龙湾旅游景区着力打造“一镇带三村”的乡村旅游度假发展模式,带动凤龙湾周边3个脱贫摘帽村寨村容村貌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人口创业增收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宜良河湾村打造的马蹄湾创意农业示范园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多万元,为当地村民提供40余个岗位,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石林矣美堵村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集体收入达50余万元。此外,昆明还推动文旅富民兴边,建设幸福边境村,引客入磨带动磨憨农文旅融合发展。

  创新场景业态模式

  为文旅融合注入活力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近年来,昆明通过创新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市已创建A级旅游景区46家,以及5家旅游度假区、13个国家级及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4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省级旅游名镇、19个省级旅游名村、11个云南省金牌旅游村、12个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20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7条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带、10条市级红色旅游线路。昆明推动旅游资源产品化、旅游产品市场化,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底气”更足。

  全面构建文旅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产品体系。昆明系统调查梳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资源,优化全市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形成《昆明市主城区旅游资源六要素分布图》等政策规划支撑;围绕重点打造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加大文旅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项目落地。2024年,全市文旅固定资产投资在库项目196个,年度新增入库项目118个,年度完成投资60.9亿元;签约引进项目13个。

  加快重点传统景区经营模式创新及提升改造,推动大观公园、世博园、官渡古镇等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创新打造“大观奇妙夜”灯展活动,引入国风演艺、评书、脱口秀等业态,完成阳宗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山景区、九乡景区、云南民族村等环境改造提升,提升游客接待服务质量。2024年,全市40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7854.43万人次,实现出游总花费23.6亿元,分别较2023年增长30.33%、28.36%。

  抢抓历史机遇,持续扩大文旅对外交流合作。文旅部门用好昆明国际友城旅游联盟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城市间文化旅游交流活动,促进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各国际友城的交往与合作,组织昆明旅行社协会及旅游企业参加2024年泰国国际旅游展、新加坡旅游展、中国香港国际旅展等国际旅游展会,开拓客源市场;邀请越南、泰国、欧洲旅行商到轿子雪山、官渡古镇考察踩线,推介昆明六条黄金旅游线路……一系列举措为昆明跨境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记者杜仲莹报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昆明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