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丝路悦读丨听见笔尖上的美好滋味·清明

转自:西安发布

今晚,『丝路悦读』

与大家分享

听见笔尖上的美好滋味·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每逢佳节,必有美食,更何况是春色正清新的清明节呢?

虽然,清明节没有像除夕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这样可“号令”全国的统一的代表性的食品,但是清明节不动烟火,吃冷食的习俗却是东西南北皆同。

捏燕燕

“寒食这一天,陕北地区流行“捏燕燕”习俗,也叫“捏寒燕”。据说是因为寒食节期间要禁火,所以家家要做一些易保存、简单易食的东西,主妇们不约而同地想到面食,此时恰好有燕子从窗前飞过,于是这代表着吉祥如意、生机勃勃的燕子就出现在主妇们的头脑中了。捏寒燕,其实不单单是燕子,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甚至农家瓜果、十二生肖、蛇盘兔等,都是常见的造型,由于鸟儿主要是以“燕子”为主,所以,这些面花被统称为“寒燕儿”“燕燕儿”,一颗枣隔一个面燕用杨柳枝串起来,挂在门上,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贞气节,又称为“子推燕”。

捏燕燕的面需要发酵,所用工具有剪刀、梳子等日常工具。初成型的燕燕用黑色的糜子和黑豆颗粒镶上眼睛,之后是上色,上色多用红绿两色,用少量食醋固色,上好色的燕燕盖上锅盖上火蒸。蒸熟的燕燕可以晾干了当作礼品馈赠给亲朋好友。陕北最流行捏燕燕的是在绥德、米脂和子洲一带。”——张静《陕北方言语汇与民俗文化研究》(朗读者:宫依侨)

   润饼

清明前后,闽南街巷里总飘着若有若无的面香,老泉州人一闻就知道:润饼皮开炉了。阿嬷们站在铁板前手腕翻飞,面糊在高温上“滋啦”一响转眼抖出一张薄如蝉翼的饼皮,这抹带着焦香的白,裹住了山海滋味,也裹着泉州人血脉里的乡愁。

每年清明节,泉州人有吃润饼的习俗。薄且劲道的润饼皮,加入五颜六色的蔬菜、海鲜以及肉类等,辅之芫荽、花生碎、浒苔等,仿佛把“春”卷入了口中。

泉州润饼皮贵在“薄、韧、透”。老匠人用高筋面粉调成绸缎般的面浆,掌心悬空往铁板一抹,五秒即成一张皮。举起来能透光见人影,揉成团能复原无褶皱。包上辅菜,卷成沉甸甸的一筒,咬下去脆、嫩、鲜、甜在薄皮里层层绽开。

2021年,泉州润饼皮制作技艺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道传承下来的古早味,不仅是泉州人的过节必备,更蕴含着祖辈们的人情密码。一口咬下,满嘴都是春天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微信公众号《非遗美食图鉴》(朗读者:戴君)

青团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青团的制作从工艺上讲有两种做法:一为“生包”法,即将生的粉揉好包馅之后再蒸熟;一为“熟包”法,是将糯米粉加上青艾粉,用少许沸水拌匀,上锅蒸熟,然后反复揉搓,搓成长条,摘成面团,逐个按扁,涂抹上少许芝麻油,包入豆沙馅,捏拢收口,揉成圆球。

青团的馅因人而异,可以是豆沙,也可以包入芝麻馅、黄豆馅,同样芳香可口,还有的地方用鲜肉做馅,咸口味的青团也有着别样的味道。青团包好后上火蒸熟,一个碧绿可口的青团就做好了,出笼时将芝麻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然后放凉就可以吃了。在杭、绍一带,除青团还有青糕,有馅为团,没馅为糕,还有人特地将青糕用模制成狗形,俗称清明狗,民谚有:“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之说。——《随园食单》白常继编著(朗读者:张晴)

春光正明媚

节日有好味

听见笔尖上的美好滋味

下一期节目,敬请期待

以声为媒 共沐书香

西安发布《丝路悦读》栏目,面向全社会朗读爱好者长期征集“全民主播”,为您提供展现声音艺术的舞台。不唯名家,不拒草根,唯有热爱!让我们共享朗读的快乐,让朗读成为生活时尚。

报名方式:

xafbsiluyuedu@163.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全民朗读”,邮件内容包括您的姓名、单位、电话,以及一段个性化的自我介绍。附件请上传一段您朗读的音频样本,我们将根据作品特色推荐主播。

海报轮播

↓↓

_

_

_

_

_

_

_

_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丝路悦读丨听见笔尖上的美好滋味·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