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小建议”驱动“大发展”

孙涛 郝静

  2015年初,为了充分汲取广大员工的智慧,汇集大家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特种所启动了“合理化建议”征集工作。十年间,“合理化建议”已征集上千条,改建厂房、更换螺丝钉、编制设备可视化操作规范、建立易损件合理库存……一项项建议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涉及工作方方面面,它们承载了干部员工对特种所的关心关注,更代表着特种所改革发展、管理水平的日益精进。

  坚持问题导向畅通员工反馈渠道

  特种所坚持问题导向,从员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广泛收集员工在工作中的新思路、好想法。王增龙是特种所制造工程二中心的一名普通的技能工人,他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现,部分批产型号缺少下料数模或者下料数模排版不合理,导致预浸料存在浪费。由于党支部组织过多次学习和宣贯,王增龙明白降本增效的重要性,于是他提出了“优化下料数模,减少预浸料浪费”的合理化建议,这一建议获得了特种所2024年合理化建议实施优秀项目。

  十年来,特种所合理化建议工作面向全体员工,设置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市场开拓、降本增效、质量改进、效率提升、节能减排、廉洁合规、风险管控、安全保密等十大方面,征集员工个人或团队对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的任何环节所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法和措施,提供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各部门设置兼职合理化人员,由规划发展部统筹负责合理化建议的收集与实施,对于建议提出者和建议实施者分别设有季度、年度等多元激励方式。特种所以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打通了“一线声音”的传播渠道,充分激发了全员参与改革发展和管理提升的热情。

完善工作机制 合理建议开花结果

  收集建议不是开展“合理化建议”工作的最终旨归,而是要让员工群众真切看到问题得到解决,智慧得到重视,利益得到保障。为此,特种所近几年又对“合理化建议”工作机制进行了全面优化,确保员工的有效建议能够得到落实。一是合理筛选。组织各部门专家对员工提供的建议进行研判筛选,定期在全所公示有效建议。二是计划推进。按照每条合理化建议所属业务域,划分承接部门和具体承办人员,明确时间节点,并定期发布合理化建议工作简报,将计划推进情况及时亮出来。三是及时奖励。对于每条有效合理化建议的提出者,给予相应额度的奖励,每年评选合理化建议提出先进个人、实施先进部门和优秀项目,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营造良好氛围。

  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的总工艺师宋延华坦言:“在特种所,只要有利于工作改进,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都能得到推进落实。”通过“合理化建议”这条路径,特种所将员工的“金点子”转化为了“真成效”,以点带线、连线成面,统筹解决了管理提升中的一系列“疑难杂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善于以小见大 持续推进改革发展

  十年的推进完善,特种所合理化建议工作由浅入深,促进了研究所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2024年,特种所共收集有效合理化建议145项,比2023年同比增长8.2%,其中完成实施126项。合理化建议由最初的行政事务类逐渐过渡到“通用文件签署流程优化”“统一物料编码规则”等流程机制类,解决了研制、采购、生产等核心流程角色不清晰、端到端流程不健全等问题。特种所以小见大,由小问题追根溯源,组织开展效率提升、流程优化,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合理化建议工作,不仅让员工增强了归属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强化了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部分合理化建议的实施无法由单一部门完成,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也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打破了部门、业务之间的“小院高墙”,凝聚起了攻坚创新的合力。随着合理化建议工作机制的越发成熟,聚焦关键业务流程的建议逐渐增多,特种所经过2024“流程优化年”,着力加强了流程管理和基础管理,并持续锻造创新组织体系和组织能力,以期稳步提升经营管理效能。

  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十年来,特种所合理化建议凝聚起了广大干部员工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特种所“一体两翼”发展布局深入推进,经营管理各项指标持续改善,正向着建设世界领先的电磁功能结构强所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小建议”撬动“大发展”,特种所坚持不懈在路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小建议”驱动“大发展”